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最近兩年操作績效很差

去年雖然有億光績效很好,大約多了五萬元,但是去年南亞減少了十萬,台塑也少了五、六萬,去年台股大盤明明升很多,但是我自己的績效卻是負的,也因此讓我這兩年的績效都慘輸給大盤,兩年的操作來看,帳戶都沒有成長,真是有點爛。

目前看來有些績效不好的股票想要減持,而有些股票想要增加持股,我的調整狀況大約就是用「多買少賣」與「多賣少賣」而已,所以調整速度不會太快。例如:月配息的 ETF 我想要減少,終究一個月才領一、兩百元的股息,還要扣10元,就覺得比例也太高了。所以我準備減少 00940 與 00929,這兩個也是我績效很差的股票,另一方面有點想增加季配的股票,像 0056, 00878, 00713 等,雖然績效也沒有很好,但是終究比月配的股票好一些,反正我的金額很少,根本不需要用月配息來降低可能被扣健保補充保費的可能性。另外,市值型的 0050 與 006208 也準備增加。看看到年底時能否看到增減的成果。

另外,有些股票也想到減少,終究我的持股太多種,目前有四十幾種,真的太多了,目前想減少的有:允強、達方、建大、中橡、三商、台泥、台灣高鐵。然後想增加的大約是:台積電、聯詠、技嘉、億光、合庫金、元大金等,有的是半導體,有的是自己賺錢又股息很高的,然後也想增加金融股,目前大約是這樣。

希望自己可以堅持住,到年底可以看到明顯的調整成果。

操作外幣

去年日幣大幅貶低時,突然想到:或許我們家也可以來操作外幣,就跟太太討論,2024年六月開始有買賣外幣,其實主要也只是買一些日元,去年六月日元兌台幣大約是 0.205,九月時日本央行宣佈升息、結束零利率時,日元突然升值 0.225 以上,就賣了一半;十月底、十一月初又貶回 0.21 左右,就又買回一些日幣;今年四月就升到 0.23 以上,就又賣一半多;然後五月又貶到 0.21 以下,又買回一些。

其實買賣的量都不多,買最多時大約就是台幣12萬、日幣到58萬多,目前持有日幣 41 萬多,帳面上大約正九千多台幣,反正跟我買股票一樣,都是低買高賣,終究如果認為日本真的會走出失落的30年的話,日幣或許以後有機會升值,所以仍然持有一些日元。如果最後日幣一直貶的話,就等家人去日本玩的時候再領出來給家人用。

我們操作外幣都是透過台灣銀行帳戶,就是直接從本國帳戶的金額可以買賣外幣,買的外幣就是存在相對的外幣帳戶裡面。看起來是不必手續費,而且直接從線上操作的匯率會比較好一點。

我們家除了操作日幣之外,目前還持有一些美元和澳幣,這兩者主要並不是想要操作外幣,只是因為早年曾經買過外幣的儲蓄險,因此有一些美元和澳幣。去年上半年也解了一些澳幣與美元的保單,2024 年四月到五朋賣了一萬元左右澳幣,剩下五千元,當時的匯率大約21.2~21.5之間,到今年四月初澳幣匯率剩下19.8左右,就買了一千元回來,十天後澳幣匯率升到20.8左右就賣掉,到五月初又掉到20以下就再買回一千元。其實當年買澳幣保單時的匯率或許都在25以上,所以那份保單雖然賺了一些利率,但是匯率恐怕賠了不少,只是當年並沒有記錄到底花多少錢買澳幣,所以到底是賺是賠搞不清楚。現在就當做希望可以賺一些匯率回來,雖然對澳幣的前途沒有太大的信心。

當年買外幣保單時,美元保單買得更多,只是美元好一些,終究買 保險那幾年的匯率大約30~31之間,而開始考慮要解保單時匯率變成28~29之間,感覺也有匯損,還好到去年美元匯率升到32以上,這時就不單單賺到利率又賺到匯率,去年解一筆美元定存,大約兩萬美元,去年賣了六次共賣19300美元,匯率大約在32.1~32.72之間。今年三月又賣500美元,匯率到33.04。之後四月台幣匯率感覺要大飆升,我太太就決定解最後一筆美元保單,19450美元,4/23~24之間賣了17000美元,匯率約32.45~32.5之間,4/30之後美元就開始貶,我4/30買250美元(31.96),5/2又買200美元(31.37),到5/5再買900美元(29.93),雖然前兩筆買得太快,後面就還好,之後等29.5以下再慢慢買。終究感覺台幣會繼續升值的樣子,所以不敢買太多。

或許等川普卸任之後,各國的幣值比較不會再這樣動盪。

其實我還不知道從台銀領外幣時,到底要付多少手續費,有機會應該問看看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