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人常常太看重眼前的困難

昨天看到 threads 上看到有人提到他當年考大學聯考的狀況,大約是 1985 年前後,我也回應了自己考大學的時候,特別拿數學分數出來炫耀,哈,只有當年的數學可以炫耀了。不過後來想到我大學聯考後要求父母讓我去做小兒麻痺的矯正手術,實際上我已經想很久了,但是一直不知要如何向父母提,考完聯考後其實正是農忙,我記得我是在田裡與父母一起工作時跟他們提的,可能是收花生的時候,隔一、兩天父母就帶我去做手術,入院當天就做完矯正手術了,記得全身麻醉做完手術清醒後很不舒服,然後接著就是兩個禮拜的復健期,出院那天就直接去高中拿大學聯考的成績單再回家。那次是我有記憶之後,唯一一次住院治療,也是花費最多的一次,記得醫生說開刀兩處費用超過十萬元。

後來想到住院期間的一個場景。我們會去手術的患者中,或許有一半以上都是因為膝蓋上凸的緣故,手術的一個位置就是膝蓋,將膝蓋放直。因為小兒麻痺的患者大多是腿部肌肉萎縮,沒有肌肉也就沒有力量,若平常還能走路的話,小兒麻痺的那條腿可能就只有支撐的作用,可是當膝蓋無法放直就無法支撐,走路就幾乎走不動、也很容易跌倒。我記得高一時從干城車站走到電台街好像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到高三時走那段路就滿身大汗幾乎走不動,那段路大約有兩公里左右。手術後膝蓋是放直了,但是還不夠,需要稍微往後壓,不然走路還是很容易跌倒,所以住院期間大多是在壓膝蓋。可是膝蓋十幾年來愈來愈上凸了,現在要往後壓其實是非常酸,每次去壓膝蓋回來就常聽到病友們唉唉叫。後來有一次,有個病友在講:當初為什麼來要受手術、來受這種痛苦呢?我自己心裡其實也有同樣的想法。過了幾秒鐘突然聽到另一個病友低沈地說:其實當初都是自己很不方便了、才下定決心來做手術的。我也才突然想到,對啊!我自己也是這樣,怎麼才十幾天而已就忘掉之前的痛苦了呢?!

當年決定去做手術時,心裡在想,如果手術後可以讓我的行動比較方便 20 年的話,就算值得。目前算來已經超過 39 年,手術後我的行動是真的方便很多,只是現在年紀漸漸變大,體重也愈來愈重,老化狀況愈來愈明顯了,現在要我走一、兩公里也會很累,或許不是當初那種累,而是負擔太大的累。人真的很容易忘記之前的決心而被眼前的難題困住,或許當自己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時,應該錄一段下決心的宣言,困惑的時候記得拿出來重新堅定自己的決心比較好。

願每個人都能夠平安、健康、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我的00830也賣光了

當初怎麼會買00830呢?似乎是自己突然想到,應該可以找一些其他國家股市的 ETF,所以就找了一些,發現還不少其他國家股市的 ETF,最後就找美股與日股,日股的部份就是之前說過的 00661,美股的部份找00830,可能因為 tsm 算在費城半導體裡面,所以就想說找費半的 ETF。

2024/4/19 開始買,2024/5/23 就賣光,+822。之後 2024/8/2 第二次開始買,這次經歷川普關稅問題的大跌,一直到2025/10/3賣光,連前面總共 +6770,最多投入資金到30704,平均投入10000元左右,總共操作時間是532天。我自己是覺得績效比之前賣光的00661好一些,終究00661賣太快,後面一大段沒有賺到。

00830到52賣光,目前54.15。今天川普因為中國對稀土的管制又開始加中國的關稅,然後費半跌了6.32%,或許有機會跌下來,跌下來後再慢慢回補吧!只是不知只會跌一天、一個禮拜、一個月還是一整年?真是麻煩。

不過現在這種市值型的 ETF 的績效都是比較好的,終究目前是相對高點,所以對市值型 ETF 顯然會比較喜歡,有資金的話,會考慮優先買市值型 ETF,包括 0050, 00830, 006208,00661 等,不過其中只有 0050 還沒賣光,可能最早低接,之後是 00830;006208 大約 135 賣光、目前 143.85,還是會希望跌到135以下再買,所以可能還要等很久。00661就更遠了,52賣光,目前是62.3,哈哈,要等到52可能會更久,高市早苗的蜜月期應該不會這麼快就結束才對。

我持股中目前 ETF 佔不到11%了,前陣子曾經超過26%,最近真是賣太多了,特別市值型幾乎都賣光。月配型少了00940後比例應該不會太多了。還是照之前說的,要加碼時首先考慮市值型、之後是季配型,最後才是月配型,希望知行合一,雖然很不容易。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最近賣很多 ETF

我可能是最近一年多才買比較多的 ETF,其實可能也是這兩年才出現比較多種 ETF,多了月配型的高股息 ETF,也有好幾種季配型的 ETF,然後還有不少市值型,我自己也買好幾種,像月配型的 00940 與 00929,季配型的 0056, 00878 與 00713,市值型的 0050、006208、00830 與 00661 等,買到最多的時候可能是四月底、五月初時,五月初記到 ETF 投入了 29 萬 5 千多,最近賣到剩下投入 7 萬 3 千多,所以與五月初比起來,已經賣掉 22 萬多。

印象中川普關稅那一陣子,我的 ETF 帳面上曾經到負兩萬多,之前大部份時間都是正一萬多,所以波動也算蠻大的,還好最近漲上來之後,大約到正四萬多,還算不錯,雖然只賺些小錢。

目前台股大盤點數持續在創新高,所以這個時間點市值型的 ETF 績效一定比較好,我自己的狀況也是,我這兩天賣光 00940 與 006208,其中 00940 從 2024/4/1 開始買,到 2025/9/23 賣光,總共 540 天,最多曾經投入 77014 元,平均投入與 67407元,結果賣光時只有正2450元,下個月初還有最後一筆股息100元再進來,只賺2550元,績效真是很弱。其實也是我自己最近沒有什麼耐性,所以賣太快,績效才會這麼差吧!

006208 從 2024/10/22 開始賣,到 2025/9/23 賣光,共 336 天,最多投入 27330 元,平均投入 17164 元,最後賣光時正4129元,雖然同樣只是賺小錢,不過績效顯然比 00940 好一些,006208與0050都與台積電的關係很密切,台積電持續在創新高,這兩者的績效好也是可以預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操作 006208。

00661 是元大日經225,當初是賭日本股市會上漲,所以就買一些,只是發現自己對日本的經濟信心還是不足,所以賣太快,7/23 52.5 就賣光,結果日股繼續漲,它昨天漲到58.6,買太快、賣太快一直都是我操作上的問題。不過以後會不會再買 00661 就很難說了。

00830是國泰費城半導體,最近費城半導體指數似乎也持續在創新高,所以它的股價漲蠻高的,我已經賣到剩下不到一百股了,目前帳面上正六千多、投入資金變正的了。或許漲到50左右就會賣光,以後就看會不會跌下來,若跌下來應該會繼續買才對。

我最近覺得自己操作太多檔股票,太分散了,應該減少一些,ETF也是一樣,目前應該不會再買00940才對,終究月配型與季配型應該是對投入資金很高的人才有需要,這樣每次領的股息不會超過兩萬元,我的資金量那麼少,一檔一整年的股息都只有一、兩千元,月配每次只有一、兩百元,然後還要扣10元,就覺得很浪費。

以後若跌一些,市值型可能會買得積極一些,其次是季配型高股息 ETF,再其次才是月配型ETF,目前暫時如此吧!

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最近的操作-績效普通

上次說賣光 00661、華晶科、中光電,後來九月初又賣光元大金與永光。我自己的金融股很少,可能是早年的經驗,讓我對金融股很沒有耐性,不過後來還是曾經操作過台中銀與國泰金,目前還有持股的金融股只剩下合庫金,或許就留著領股息就好,我太太金融股比較多,她每年的股息都比我多很多。元大金等之後再跌下來或許再買多一些,終究我自己的股票都在元大,感覺元大的績效好像也不錯。永光 9/10 才賣光,然後9/16又買回一百多股,其實我也沒有很喜歡操作永光,只是我賣到22元賣光,然後不到一個禮拜跌到19.5以下,就想說再買一些吧!上次是2024年八月底27元賣光,到十一月初從 23.3 又開始買,結果一路跌到15元以下,持續低買高賣,這次賣到22元就賣光,只多了2100元,績效真是不怎麼好。原本沒有很想再操作,只是它很快又跌下來,這次從比較低的價格開始買,希望績效會好一些。

我的00940跌一點點之後又漲上去,所以我就繼續賣,目前只剩下 1540股,反正持續漲就持續賣。00929最近股價也漲上來,帳面上剛好變正的,我在想若要保留一個月配息的 ETF 的話,就保留00929好了,其餘的或許就只保留季配的ETF吧!不過我的績效比較好的ETF都是指數型,可能因為目前台股、美股、台積電都很高的緣故,我的006208已經剩下二十幾股,大約再賣兩次就會賣光,若股價到134應該就會賣光。0050與00830還有一些,還不會那麼快賣光。反正仍然持續低買高賣,只是最近賣得比較快,若有機會跌下來時,再來買快一些。這三檔指數型的ETF會盡量繼續操作。雖然大多只賺幾千元,只有0050帳面上超過一萬元,終究都只投入幾萬元而已。四月川普關稅出來時,台股跌很慘,記得那時全部 ETF 股票帳面上曾經負兩萬元,原本大約正一萬多,當時有買加碼一些,只是之後漲上來時就開始賣,持股比例從超過26%,現在賣到剩下不到17%,目前全部ETF正三萬多、接近四萬,已經算不錯了。

企業狀況好賺大錢,我買它們的股票就沾點光、賺點小錢吧!

只是套牢的股票仍然持續套牢,我的庫存的損益仍然負十八萬多,希望未來會慢慢解套。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最近賣了不少股票

七月時曾經寫過希望減少操作的股票檔數,除了七月初賣光允強之外,8/11賣光四維航,這兩檔應該都不會再操作了。最近還賣光00661、中光電與華晶科,只是這三檔並不是我不想操作的股票,而是因為漲太高了,只是用低買高賣的原則賣光,但賣光後繼續漲不少,如果一直都沒有跌下來的話,可能也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再操作吧!

除了賣光的這些股票之外,最近賣比較快的是00940與南亞,這兩檔都是加快速度賣,00940到八月底賣到剩下2635股,五月時還超過八張,最近決定賣快一點,帳面上變正的以後就加速賣,從9.16開始每漲0.01就賣200股,所以很快就賣了四張左右,到九月初跌下來才又買五百多股回來,反正買的間隔比較大,慢慢會拉開價差,應該不容易再買到八張才對。南亞從27元漲上來,就一路賣,而且愈賣愈快,到42以上,每漲一元都賣八、九十股。這兩檔是不相信會一路漲到讓我賣光,所以就加速賣,跌下來時再買回來。最近兩個交易日都跌下來,都各買兩筆回來,00940回到三張以上了。

去年有些股票跌很多,但我大多沒賣,今年開始賣時對帳單就都是負的,我今年每個月的對帳單都是負的,不知未來四個月會不會仍然每個月都是負的。還好,今年帳面上正一點點,雖然仍然落後大盤,或許股息進來之後會好一點。

目前操作狀況算是比七月中好一點點,但是仍然落後大盤,還不算太好,希望今年剩下的四個月可以變得更好一些。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OK 超商的店家數量在減少

昨天發現我家附近的一家 OK 超商收掉了,想到前兩年我老家的村子的狀況,我老家一直有一家 7-11 的超商,其實老家村子的人口已經愈來愈少,不過 7-11 一直都營業得還好,可是突然有一天 7-11 關了,聽說是租約的問題,然後沒過多久村子裡就開了一家 OK,我自己偶爾回去覺得還蠻新鮮的,換了一家便利商店也很好玩。可是沒過多久在附近又開了一家 7-11,我們村子裡面竟然有兩家便利商店,其實老家人口變少、而且還持續在減少中,恐怕撐不起兩家便利商店的,果然沒幾個月 OK 就關了,我問老家的朋友們,他們是覺得 OK 的東西太少了,7-11 新開之後幾乎就沒有人會再去 OK 了。

我家的狀況或許沒有那麼嚴重,其實 OK 算蠻早開的,這幾年附近都有 7-11 與全家便利商店,不過 OK 還是持續開著,有人說反正都用它來收網購的東西,只是最近附近也多了蝦店到店的無人店(應該是),我沒有用過,不過看起來有用的人不少,這樣一來 OK 的功用又減少了,不知是否因此我家附近的 OK 才關掉的。

OK 的店家數量持續在減少,現在網路上寫的是還有 850 家,只是看起來已經比 2019 年少了一百多家,也大約只有第三名的萊爾富的一半,萊爾富的展店策略似乎是找比較偏僻的地方,像我所住的小鎮外圍有不少家萊爾富,而最近幾年新蓋的火車站裡面開的也是萊爾富,看起來它的開店還是有策略。但是 OK 就不知還能不能有好的策略來展店,台灣的便利商店會不會只剩下三家呢?我是認為有可能,少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會收掉或被併掉了。

大罷免大失敗

昨天的罷免投票,所有的罷免投票都失敗,我很失望。不過我只是一個普通公民,政治上的失望我大約只做簡單的決定。

  1. 這些候選人在這屆卸任前,我不會對他們再有任何政治上的批評,終究他們已經通過兩次投票的認證,他們做什麼政治上的再爛的事情,都可以用「這是台灣人的選擇」來避開我的批評。反正還有其他人會批評,我就不再批評。當然,司法的事情就司法去解決就好,政治上我個人不會再批評他們。
  2. 過去一年半他們的做為雖然我覺得很爛,但是由選票上反應出來,台灣人還可以接受(甚至喜歡)他們的做為,所以該普發一萬就普發吧!該多放假就多放假吧!憲法法庭不能運作就不要運作了吧!預算被刪、被凍的部份就努力配合吧!立法院繼續通過親中法案就繼續通過吧!終究是人民的選擇!中配六改四或許會繼續推、拖跨健保就拖跨吧!反正最多就是再多繳一些健保費吧!終究是人民的選擇!
  3. 就不要再胡說八道了吧!什麼獨裁、戒嚴的事真是令人不爽,台灣從中華民國統治以來只有一個政黨的統治曾經戒嚴、曾經獨裁統治,不要再胡說八道了!
下面是媒體上公佈的票數與名單!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最近想要減少操作股票的個數

有時候覺得自己也有點矛盾,明明知道操作股票賺錢的最大原因是「選股」,買對股票可能佔九成的原因,可是自己決定買哪檔股票時卻很隨便,有時聽別人稍微說一下就覺得可以買,似乎自己用低買高賣的策略就可以賺錢,實際上最近兩年績效就很不好,有些股票再怎麼低買高賣,帳面上仍然是負的,股價愈來愈低,再怎麼低買高賣還是很難有好的績效。

我目前操作的股票數有42檔,哈,ptt 上很多資深的投資網友常常提到,認真操作的人應該將操作的股票數限制在五檔以內。我顯然是違背很多資深投資者的看法,當投資績效不錯時,或許還覺得我這種操作方式沒有什麼不好,可是當績效差別就會覺得,其中有些股票根本就亂買,不應該操作那些股票的。

我大約六月底、七月初才比較深刻感覺到自己操作太多股票真的不好,所以想到減少自己操作績效不太好、且前景不太好的股票,只是我還是有一些散戶的壞習慣、就是不願意停損,我仍然只用低買高賣的做法在操作,只是加入買少賣多的原則,來逐漸減少某些不太想操作的股票。

我七月初賣光允強,終究鋼鐵股票操作績效普通,自己又不熟,感覺前景也不怎麼樣,有小賺就先脫手吧!只是之後又買了華立,所以股票個數仍然沒有減少。最近開始逐漸賣00940與四維航,00940是去年被月配方式吸引,也湊熱鬧去買,上市才開始買,我從 9.88 開始買,今年四月川普對等關稅出來時曾經最低買到7.94,目前連股息一起算進來損益平衡點大約是9.078,最近股價有超過我自己的損益平衡點,所以賣了超過1.5張,目前若一路漲,或許到9.5左右就會賣光,若有再跌到損益平衡點以下仍然可能會再買,反正就是低買高賣與少買多賣的原則,目前漲0.01就賣200股,若跌到損益平衡點以下,可能跌0.05會買兩百多股。交易量變大的話,希望損益平衡點也可以下降得更快一些。四維航從15.5開始每漲0.1就賣100股,跌到15以下時,可能每跌0.5會買一百多股。四維航比較可惜,2021年大漲之後,到2022年賣光時正超過一萬九,這幾年操作到現在剩下正一萬二,終究股價跌太多,或許哪天會再上漲,但是我覺得自己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等了,還是操作其他績效更好的股票吧!

其他不少股票也想要賣光,希望到一年之內可以至少減少10檔股票,而且暫時不再隨便買以前沒有買過的股票了。明年七月初再來檢討執行結果如何。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最近看了不少消費主義的影片

我最近看了一些介紹消費主義的影片,大多是中國大陸的網友拍攝的,內容普遍強調消費主義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不過,我自己的感覺是,台灣的情況好像沒有那麼嚴重。


看了這些影片之後,印象比較深的是:原來旅遊也是消費主義帶起來的文化。

我結婚後一直很不習慣的狀況之一是:常有人覺得我很小氣!其實說法大多是「那麼省幹嘛!」、「又不是買不起!」,可是小時候曾有家人說我可能是家人中比較會亂花錢的一個,怎麼結婚後變成小氣了呢?只是我自己對花錢並沒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哲學,所以常常不知道要如何回應這種批評與質疑,只是聽了很不舒服。

對於旅遊也是,終究我從小很少全家人一起去旅遊,原生家庭幾乎不會將錢花在旅遊上面,花很多錢出國旅遊讓我常在想:真的值得嗎?很多人會說「日本、中國很多景點很漂亮,跟團才花多少錢很值得」,但我常在想:地球上漂亮的地方很多,我沒有體力、時間與經費可以去看完,漂亮與否根本與我無關,想不想去、為什麼要去才重要!小時候常常看到電視裡面介紹一些地方有湛藍的海洋,可是我幾乎都沒看過,我家住海邊,可能是在濁水溪出海口附近的緣故,我常常看到的海水都是混濁的,我就很想去看湛藍的海洋長什麼樣子,所以我喜歡去墾丁看海。自己渴望去的旅遊才比較有意義吧!

我對消費主義的理解是:它是一種透過消費來展現個人身份、地位,甚至生命價值的文化現象。

舉例來說,廣告常傳遞一種訊息——鑽石代表愛情。因此,現在求婚好像非得買鑽石戒指才算是有誠意、有價值。同樣地,社會也常認為某種身份的人應該配有某種等級的消費品。例如,一位公司的總經理,彷彿就應該開高級車、使用高價手機與名錶,才符合其社會地位;而一些貴婦也被期待要擁有名牌包包,以象徵其生活層次。

甚至連旅遊也成了消費主義的一部分。當代社會常傳遞一種觀念:有錢有閒才能去旅行、看世界,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代表著幸福與自由,是成功與選擇權的象徵。某些文化也鼓勵年輕人多去體驗生活、參與活動、認識不同文化,表面上是提倡生命的豐富與多元,但背後往往也隱含著消費主義的推動,讓人覺得如果不參與這些活動,就好像輸在起跑點,甚至容易被邊緣化或看不起。

總結來說,我認為消費主義讓我們在無形中用「買什麼、做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存在,也因此形成了某種社會壓力與比較心態。

我覺得消費主義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不至於太嚴重,這或許與台灣長期推動「多元文化」有關。雖然消費主義在台灣仍然存在,對我們的價值觀可能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在這樣的多元環境中,大家其實比較容易意識到——我們不一定要透過消費來證明自己,也不必和別人比較誰用的手機比較新、誰的車比較貴、誰買的名牌包比較高級。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過度消費對環境也不友善。相對地,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推崇「極簡主義」。這不只是為了省錢,而是提倡只購買真正需要的東西,讓生活空間更簡潔、自由。這樣的生活方式,反而讓人更自在,沒有那麼多被物質束縛的壓力。

此外,在台灣每個人都有機會選擇自己關注的事情。有些人投入宗教信仰,有些人熱心參與公共事務或從政,有些人則在經濟領域取得成就。這些多元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讓社會更寬容、多樣化,也讓彼此之間的比較顯得沒那麼重要。

我認為,我們可以積極分享自己所重視的理念與生活方式,但不必藉此批評他人或爭論誰更優秀。正因為存在多元的價值觀,社會才能更和諧,而這正是台灣目前在文化上比較健康的一個地方。

在花錢的部份,女兒曾經買了不少便宜的耳環,平常整理在一個小盒子裡面,她戲稱那個盒子是她的珠寶盒,只是我也要告訴她:妳買這麼多是不是也不太環保?哈,因為她平常很注重環保,所以後來她也真的不再買。其實便宜的耳環一副才幾十元,所以真的沒有花很多錢,只是也不應該買太多。

後來我自己也整理一些花錢的準則,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則就是:買有需要的東西。然後我的說法就是:如果是不符合我們需求的東西,就算是免費送我們,也會浪費空間成本。所以特價不是重點,便宜也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是不是真的符合我們的需求?」然後再加一句正面的話:「真正需要的東西、就算買貴了也不算浪費」,有需要的東西也許某些時間會特價,但是終究我們可能馬上就需要,所以未必能夠等到特價再來買。以前我可能連哪些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只是自己想要都很難分辨,不過年紀愈來愈大之後,還是可以慢慢分辨得出來。

有人常用正資産與負資産的角度來區分哪些東西應該買,例如汽車算負資産,因為一買馬上貶值,而且使用過程還需要花錢維護,無法增值與賺錢。而房地產買了之後可能會增值,或者可以租給別人賺租金,所以房地產算正資産。只是對我們來說,終究有些東西也算是必須品,像下雨天需要開車送兒女上學,或者需要開車上班,就算需要持續花錢維護,必須品並不算浪費。只是要買多高價格的汽車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願意付的價錢來衡量。

人的一輩子都需要花錢,所以如果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就學會花錢的重要原則實在很重要,我覺得自己小時候都沒有好好學習。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最近兩年操作績效很差

去年雖然有億光績效很好,大約多了五萬元,但是去年南亞減少了十萬,台塑也少了五、六萬,去年台股大盤明明升很多,但是我自己的績效卻是負的,也因此讓我這兩年的績效都慘輸給大盤,兩年的操作來看,帳戶都沒有成長,真是有點爛。

目前看來有些績效不好的股票想要減持,而有些股票想要增加持股,我的調整狀況大約就是用「多買少賣」與「多賣少賣」而已,所以調整速度不會太快。例如:月配息的 ETF 我想要減少,終究一個月才領一、兩百元的股息,還要扣10元,就覺得比例也太高了。所以我準備減少 00940 與 00929,這兩個也是我績效很差的股票,另一方面有點想增加季配的股票,像 0056, 00878, 00713 等,雖然績效也沒有很好,但是終究比月配的股票好一些,反正我的金額很少,根本不需要用月配息來降低可能被扣健保補充保費的可能性。另外,市值型的 0050 與 006208 也準備增加。看看到年底時能否看到增減的成果。

另外,有些股票也想到減少,終究我的持股太多種,目前有四十幾種,真的太多了,目前想減少的有:允強、達方、建大、中橡、三商、台泥、台灣高鐵。然後想增加的大約是:台積電、聯詠、技嘉、億光、合庫金、元大金等,有的是半導體,有的是自己賺錢又股息很高的,然後也想增加金融股,目前大約是這樣。

希望自己可以堅持住,到年底可以看到明顯的調整成果。

操作外幣

去年日幣大幅貶低時,突然想到:或許我們家也可以來操作外幣,就跟太太討論,2024年六月開始有買賣外幣,其實主要也只是買一些日元,去年六月日元兌台幣大約是 0.205,九月時日本央行宣佈升息、結束零利率時,日元突然升值 0.225 以上,就賣了一半;十月底、十一月初又貶回 0.21 左右,就又買回一些日幣;今年四月就升到 0.23 以上,就又賣一半多;然後五月又貶到 0.21 以下,又買回一些。

其實買賣的量都不多,買最多時大約就是台幣12萬、日幣到58萬多,目前持有日幣 41 萬多,帳面上大約正九千多台幣,反正跟我買股票一樣,都是低買高賣,終究如果認為日本真的會走出失落的30年的話,日幣或許以後有機會升值,所以仍然持有一些日元。如果最後日幣一直貶的話,就等家人去日本玩的時候再領出來給家人用。

我們操作外幣都是透過台灣銀行帳戶,就是直接從本國帳戶的金額可以買賣外幣,買的外幣就是存在相對的外幣帳戶裡面。看起來是不必手續費,而且直接從線上操作的匯率會比較好一點。

我們家除了操作日幣之外,目前還持有一些美元和澳幣,這兩者主要並不是想要操作外幣,只是因為早年曾經買過外幣的儲蓄險,因此有一些美元和澳幣。去年上半年也解了一些澳幣與美元的保單,2024 年四月到五朋賣了一萬元左右澳幣,剩下五千元,當時的匯率大約21.2~21.5之間,到今年四月初澳幣匯率剩下19.8左右,就買了一千元回來,十天後澳幣匯率升到20.8左右就賣掉,到五月初又掉到20以下就再買回一千元。其實當年買澳幣保單時的匯率或許都在25以上,所以那份保單雖然賺了一些利率,但是匯率恐怕賠了不少,只是當年並沒有記錄到底花多少錢買澳幣,所以到底是賺是賠搞不清楚。現在就當做希望可以賺一些匯率回來,雖然對澳幣的前途沒有太大的信心。

當年買外幣保單時,美元保單買得更多,只是美元好一些,終究買 保險那幾年的匯率大約30~31之間,而開始考慮要解保單時匯率變成28~29之間,感覺也有匯損,還好到去年美元匯率升到32以上,這時就不單單賺到利率又賺到匯率,去年解一筆美元定存,大約兩萬美元,去年賣了六次共賣19300美元,匯率大約在32.1~32.72之間。今年三月又賣500美元,匯率到33.04。之後四月台幣匯率感覺要大飆升,我太太就決定解最後一筆美元保單,19450美元,4/23~24之間賣了17000美元,匯率約32.45~32.5之間,4/30之後美元就開始貶,我4/30買250美元(31.96),5/2又買200美元(31.37),到5/5再買900美元(29.93),雖然前兩筆買得太快,後面就還好,之後等29.5以下再慢慢買。終究感覺台幣會繼續升值的樣子,所以不敢買太多。

或許等川普卸任之後,各國的幣值比較不會再這樣動盪。

其實我還不知道從台銀領外幣時,到底要付多少手續費,有機會應該問看看才對。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看斯卡羅的心得

看斯卡羅的影集,一開始就有點被裡面所用到的語言震撼到,斯卡羅原住民的話語、台語、客語、華語、英語,聽到最多的可能是原住民的話,然後我發現裡面學語言的狀況。

女主角蝶妹會斯卡羅原住民語(因為媽媽教的)、客語(爸爸教的、也曾生活在客庒保力一段時間)、台語(因為在柴城、社寮生活)、英語(因為到府城當外國人的僕人),不過好像沒有聽她講過華語,但是顯然一定聽得懂,或許只是不需要用到。清廷的總兵會英語,他說是打太平天國之後私下學的,清廷裡面會英語的翻譯還不少,而外國人(可能都是美國人)會華語的並不多,男主角李仙得只會英語,會台語的也不多,可能只有一個必麒麟,或許萬醫生也會一點點,但是他們都還是蝶妹幫忙翻譯。看完後知道原住民的大股頭有想要學漢語,但是機會不多,他與客家人的領導者能夠用客家話溝通。漢人中的福佬人與客家人大多可以聽懂對方的話,雙方械鬥百年,彼此之間語言大多聽得懂,但是大多不講對方的話。其實福佬人和客家人也大約聽得懂北京話,只是不太會講,而大清的官員漢語的部份就都只講北京話。

從語言來看,劇中會多種語言的人大約就是兩種人,一種是身份地位低下,為了生存只好學習他需要用到的每一種語言,像蝶妹或阿水仔(吳慷仁),阿水仔是土生仔,土生仔是漢人與原住民的混血兒,他們都住社寮,阿水仔是是社寮的領導者,只是社寮在琅橋地區的團體中是最弱小的,身份地位也最卑下,算是在狹縫中求生存。另一種會多語言的人就類似必麒麟,他算是美國商人,到處賣鴉片,他在蝶妹八歲時就將她帶到府城,算是蝶妹的第一個老闆,對蝶妹算很好,他就是想要賺錢吧,所以努力學一些用得到的語言,他應該是與萬醫生合作,那時醫生有時需要用鴉片來當止痛劑(算類似現在的嗎啡吧)。客家人的領導者也會講一點點原住民的話,其他的漢語大多也聽得懂,但是不常講其他的語言。其他身份地位比較高的,幾乎不願意學其他不同的語言,像李仙得、大清的官員,甚至連柴城的領導人(河洛人)都盡量不與原住民接觸,當然也不會講原住民的話。這算是我們文化的價值觀嗎?不願意去學別人的語言,覺得身份地位比較低的人才需要去學對方的語言?感覺有點怪,當彼此需要建立關係、溝通、甚至吵架、談判時,就會發現語言是非常有用的,若別有用心的話,還可以影響談判的結果。語言真的是建立關係的重要技能,懂得對方的語言且心存好意時,真的才能建立與改善彼此的關係。我常說,可惜台灣的教育將語言弄成考試科目,學生只以考試為目的來學習語言,沒有以溝通為目的來學習語言,真是太可惜了。那時的人也太厲害了,沒有教材、甚至沒有文字都可以講語言學到可以溝通的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以當時的政治與文化的情勢來看,琅橋地區當時根本不算大清的領地,原本大清禁止漢人進入琅橋,不過大清沒有很嚴格落實這命令,因此長久以來還是有不少漢人進入。在那個區域中,最強勢的文化是斯卡羅的原住民文化,其他三個團體包括:柴城的河洛人、保力的客家人與社寮的土生仔,理論上幾個團體中應該是柴城的人數最多,他們的領導者(雷洪飾)常說柴城有一千五百人,若需要跟原住民打起來也未必會輸,但是顯然他們也會怕與原住民打,一方面可能是怕自己也損失慘重,另一方面其實他們應該沒有決心要與原住民打,所以也沒有準備太多武器,而且他們與客家人的械鬥已經持續好幾代人,若與原住民開戰、客家人再來打他們,恐怕他們就有滅庄的危機;他們盡量與原住民保持距離,不跟原住民直接觸,都是透過社寮去接觸原住民。但是這樣保持距離未必有用,終究當大清想要攻打斯卡羅時,原住民與大清官方都需要柴城的支持,運作得好可以雙方拿好處,但是更可能是雙方都威脅他,柴城甚至需要負擔雙方帶來的損失與成本。

客庄的保力的狀況與柴城類似,客庄大約四百人左右,他們與柴城的人械鬥了好幾代人,而且他們大多比較弱勢,終究人數比較少,或許也因為這個緣故,他們與原住民比較近,會直接與原住民接觸,也曾經向原住民多租一個地方-統領埔,但是後來因為械鬥太厲害,又被原住民收回去,而且原先在那裡建的房子又被燒了。1867年羅妹號海難發生那時剛好大旱,幾個村落都遇到糧食短缺的問題,因此彼此鬥爭得非常厲害。以戲劇的劇情來看,蝶妹或許對客家庄的敵意最強,終究他們家被客庄排斥,甚至她媽媽算是被客庄的人逼死的,她家的房子也是被客庄的人燒掉兩次,客庄的領導人有解釋,雖然她爸爸是客家人,但卻不知是哪裡來的客家人,他們無法信任她爸爸,因此排斥他們家。後來應該是害怕熱病會傳染的緣故,才會燒掉他們家的房子。但是終究是蝶妹真實地經歷,因此敵意很難清除。反倒是柴城與社寮的人常常收留他們,因此蝶妹對他們的敵意不強。

社寮是最弱的,而且阿水仔擺明了態度就是要當原住民的狗,他的屬下雖然常說,我們就跟其他漢人採取同樣立場就好,但是阿水仔就不同意,他說柴城與保力的人若是離開琅橋,他們到台灣任何地方都可以生活下去,而我們社寮的人是原住民與漢人的混血兒,他們當原住民的狗時、原住民還會保護他們,他們就算想當漢人的狗、漢人都不會想要。這三群人類似的地方就是求生存,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生存,當外來壓力大的時候,柴城與保力都算是牆頭草,有可能選原住民、也可能選大清,但是社寮無論什麼狀況,對外的選擇都一定選原住民,前面說的就是他的基本立場。就算後來因為生存問題需要大清的糧食救劑,因此他們也升旗、為大清開路,但是他們仍然為原住民走私槍枝進來,仍然通知斯卡羅:柴城與保力的人會幫大清燒山、要注意阿勞楚等等。也因為社寮與洋人的幫助,斯卡羅可以先解決柴城、保力與阿勞楚的問題,最後與大清開戰時、敵人就只有大清官兵,其他的人沒有成為斯卡羅的敵人,雖然斯卡羅也損失不少,但是形勢上並沒有打敗仗。

阿水仔曾對蝶妹的弟弟說,社寮一定就是當原住民的狗,不像蝶妹他們家的立場變來變去。蝶妹他們家也是為了生存,是更弱勢的一個家庭,最後剩下弟弟阿杰回去部落,其餘的人都死了。他們為了生存,立場或許更不堅定,類似蝶妹說的:I have no choice,很多時候她沒有什麼選擇,但是將倖存的船員送出琅橋終究是蝶妹的父親自己的選擇。最後蝶妹與弟弟回部落或許算是終於找到他們的身份認同,可惜蝶妹很快就被暗殺,應該是那三群人聯合暗殺她的吧!至少是社寮與保力聯合殺她的吧!

我自己覺得此戲劇中將李仙得美化得太多,雖然有將他的驕傲與自大表現出來,但是做事很有原則,也算正直,能力也算不錯。算了,可能需要一個男主角吧!不然還真是不知要將誰當做男主角。縱然當時美國不算世界最強,但是感覺他的態度似乎美國就是世界最強的感覺。

我自己還是對多語言的環境印象最深刻,希望台灣的學生真的要多以溝通能力當做學語言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動機,而不是以考試分數當做動機。

2024年5月30日 星期四

億光的現金第一次變正的

 真是沒想到連續幾次寫 LED,以前都說 LED 是我投資的產業中最慘的,沒有之一,不過現在好像慢慢改變,雖然有一個新世紀負六萬多、而且已經下市,沒有機會回本了,但是最近億光正四萬多,富采+晶電正幾千元,感覺就沒那麼慘了。

上次是 5/10 寫億光賣到剩 724 股,投入資金剩下 -10284,今天又賣了三筆,目前投入資金變正的,+1345,剩下 566 股,也就是經過十幾年我終於將買億光的錢都拿回來,還有 566 股沒有賣光。

其實這幾天賣億光的速度真的變慢了,就是每漲 0.5 元才賣近 2000 元的股票,現在都賣 26 股,之前是賣兩筆。現在是覺得資金已經壓很少,而且不確定會漲到多高,所以決定稍微降低一點賣股的速度,現在的速度應該要賣到八十幾元才賣得光,目前帳面上 +42815,只是應該是無法超過 50000,除非掉下來再買一些再繼續漲,反正還是會低買高賣,只是應該會控制好投入資金量,可不願意再次套十幾年了。

最近富采也有漲一些,但離富采本身變正的還很遠,需要繼續努力。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億光漲了一個多月

我3/14才在聊我的 LED 投資的慘狀,那時提到我的億光帳面上 +11597,已經是 2008/5/23 之後的最高,只是沒想到四月份開始一路上漲,我就一路賣,而且還稍微加速賣,賣到 5/8 最高賣到 70.5,3/14 那天賣 53.5 已經覺得不錯,真是沒想到不到兩個月,竟然賣了一千六百多股,其實只有 1.6 張也不算多,只是因為我都是賣零股,而且一次很少賣超過兩千元,所以才會覺得賣很多筆,終究總共賣了超過十萬元。我帳面上最高是 +40602。賣到剩下 724股,我都在想,再這樣漲的話,我可能賣到資金都拿回來之後,再降低賣出的速度好了,投入資金最少剩下 10284,然後 5/9 跌一些又買了兩筆,5/10 漲一點點賣一小筆,哈,又開始玩家家酒。賣最後一筆時,帳面上 +38891,希望不會跌太快。

我的億光實在是套太久了,所以實在不願意再套下去,因此就加速賣,雖然還是沒賣光,但已經很好了。前幾年陽明賣太快,少賺很多,但是友達又賣太慢,漲到 34 以上時帳面上正十萬,然後又掉下來,甚至變負的。相較之下四維航好一些,賣光後沒多久就掉下來,只是掉下來又買之後,價格又一路跌,從四十幾操作到18.5,股價這樣跌是很難賺錢的。

億光這次不知會是什麼結果,我是同樣準備跌下來就繼續買,只是之前賣很快,漲到快七十時,我大約每漲一元會賣一萬多,現在跌下來,目前每跌 1.5 元買一筆(不超過2339),所以買的速度會比之前賣的速度慢很多,終究價差還沒有拉得很開,等股價掉到 60 以下應該會慢慢加速買(大約每跌一元買一筆吧),40 以下再繼續加加速,我是希望40以下再買到超過兩張。有人會說:如果以後會跌到40的話,現在應該賣光才對。問題就是不知以後會跌還是繼續漲,所以只能低買高賣,而且就稍微控制一下買賣的速度,價格高的時候就賣快一點,價格低的時候就買快一點,希望讓損益平衡點降得更多。

我常說我的操作,獲利的部份就像刮一層皮下來而已,希望所刮的皮可以稍微厚一點就好。另外就是注意自己的資金,還有選股要再更好一些。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我的交易成本

 我之前寫過手續費與證交稅的文章,我自己的交易記錄中,也有計算這兩者付出多少錢,最近才想到兩者一起算,可以當做股票的交易成本,之後將所有成交金額全部加起來,除以這兩者的總和,就可以當做平均的交易成本,不過這個成本是倒過來的,也就是交易多少錢時需要付出一元的額外交易成本呢?

正常的算一下,台股交易的手續費正常是成交 1170 元時需要一元手續費,而賣出時成交 1170 元除手續費之外,還需要付出 3 元的證交稅,也就是買進 1170 + 賣出 1170 = 成交 2340,需要付出額外成本為 5 元,平均交易 468 元時需要付出一元成本。不過 ETF 會比較便宜,因為交易稅才 0.1%,所以可以成交超過一千元才付出一元的成本。

只是我自己的交易成本還蠻高的,因為早年買賣很多低價股,而且早年手續費每筆最少都 20 元,因此有些股票交易不到 200 元就付出一元的交易成本。我統計了 2020 年底以前是成交 363 元要付出一元,之後慢慢提高,到 2023年底變為成交 398 元要付出一元交易成本,這是全部的平均,所以有慢慢提高,只是應該還需要好幾年才能夠慢慢接近 468 元,我應該可以超過 468 元才對,終究現在零股交易的成本比較低,而且偶爾還會買一點點 ETF。

看看何時可以超過 468 元才付出一元的交易成本。

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

聊聊我的億光與富采吧!

我之前有寫過,我所操作的股票中,成績最爛的就是 LED,當年應該是聽著政府與媒體在吹 LED 產業多重要,因此就開始買 LED 的股票,LED 產業的上游龍頭廠商應該是晶電,下游龍頭廠商是億光,我兩家都有買,而且很快就套牢。後來晶電終於在 2019 年底解套賣光,總共 +18883 元。後來晶電下市改為富采上市,我在 2022 年二月又開始買富采,但是從 81.2 開始買,到現在股價只剩下 39.9。我將富采與晶電記在一起,結果原本 +18883 元,現在帳面上變成 -1249元,看來又負了兩萬多,真是有點慘。可能是因為富采去年 EPS -9.03 元的緣故,哎!不知未來有沒有轉虧為盈的機會。

反而億光好一些,億光是下游廠商,偶爾會看到億光的燈泡。其實億光幾乎每年都賺錢,去年聽說 EPS 3.32,股息準備發 3.2 元。只是億光雖然大多賺錢,但是應該是賺得不夠多,股價還是跌很多,我早年買的時候都一百多元,2020年三月曾跌到將近20元,之後最高就是2021年八月漲到將近70,然後又跌下來,之後最低跌到三十出頭,最高好像只到55左右。我從一百多元跌下來時,有套一些,就一路套到現在。我發現雖然億光每年都有發股息,但是損益平衡點也降得不快,後來自己慢慢操作,才開始降快一點點,目前損益平衡點大約是 48.5,今天的收盤價在 53.3,所以目前帳面上是正。我這兩天才發現,我操作億光十幾年,帳面上正的時間很少,而正的金額也很低,目前正最多是剛開始買一張 103.5、賣一張 119,那時 +14827,之後就不曾再超過這個數字,帳面上最慘的時候曾經 -134047,今天賣一筆 53.5 時帳面上是 +11597,已經算是第二高了。希望未來帳面上可以正多一點,盡量不要再出現負值。也希望損益平衡點持續下降,而且投入資金早日變成正的。

辛酸的 LED 投資經驗!

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用生成式 AI 來產生故人略歷

 今天發現我的 ChatGPT 好像壞掉了,無法輸入新資料,所以我只能用 Google 的 Gemini 來試看看。我自己提供一些資料給 Gemini,貼上下列文字

請用下列資料並以太太的角度為李克強先生寫一篇適合在告別禮拜上誦讀的故人略歷。

李克強1955年7月3日生於安徽合肥,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碩士和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07—2022)、國務院副總理(2008—2013)、國務院總理(2013—2023)等重要職務,2023年10月26日,李克強在上海休養時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於次日0時10分逝世,享年68歲。


產生的故人略歷如下:

各位親朋好友、同志們:

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在這裡送別我的愛人,李克強先生。克強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27日凌晨0時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68歲。

克強是一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他出生於1955年7月3日安徽合肥,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83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習,獲碩士學位,1984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

在與克強相伴的40多年裡,我見證了他為黨和人民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一生。他忠誠黨和人民,心繫群眾,是一位真正的人民公僕。

克強工作起來廢寢忘食,經常加班到深夜。他對工作要求非常嚴格,總是事事帶頭,以身作則。他經常深入基層調研,了解群眾疾苦,為群眾排憂解難。

克強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好爺爺。他對家庭非常負責,對我和孩子們非常關心。他總是把家裡的大小事情都安排得妥妥當當,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

克強的突然離世,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我將永遠懷念他,並繼承他的遺志,努力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好奶奶,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安息吧,克強!


也可以用女兒的角度來寫

請用下列資料並請以女兒的角度來為李克強先生寫一篇適合在告別禮拜上誦讀的故人略歷。 李克強1955年7月3日生於安徽合肥,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碩士和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07—2022)、國務院副總理(2008—2013)、國務院總理(2013—2023)等重要職務,2023年10月26日,李克強在上海休養時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於次日0時10分逝世,享年68歲。


結果結下:

各位親朋好友、同志們:

今天,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在這裡送別我的父親,李克強先生。父親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0月27日凌晨0時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68歲。

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他出生於1955年7月3日安徽合肥,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83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習,獲碩士學位,1984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

在父親的成長過程中,他對黨和國家的事業充滿了熱情,對人民群眾充滿了感情。他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先後在北京大學法律系和經濟學院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從基層做起,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在共青團系統、地方政府和國務院等重要崗位上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是一位慈祥、嚴厲、務實的父親。他工作繁忙,但總是抽出時間陪伴我和家人。他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非常關心,經常給我們講道理、教我們做人。他教育我們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要努力學習、報效國家。

父親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他忠誠黨和人民,勤政務實,勇於擔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逝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

我永遠不會忘記父親對我的教誨和關愛。我會繼承父親的遺志,努力學習、工作,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安息吧,父親!


以後有機會再來寫自己的故人略歷好了,哈!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允強的股息沒有下來

我還是第一次遇到股息沒有下來的問題,一時不知要請教誰,最後還是連絡自己的營業員,營業員大哥後來打電話給我,他說這是股務的問題,他沒有辦法查,只能問允強看看是什麼狀況。我自己其實有在猜會不會是因為股息太少的緣故,我除息時只剩下 23 股,允強發 1.5 元股息,所以理論上是 34.5 元,然後如果照常扣 10 元手續費的話,就剩下 24.5。不過終究我曾經收到比這個數字更少的股息,所以覺得還是要問一下。後來營業員大哥給我一個電話,說那是允強股代的電話。

於是我早上就打電話過去問,對方問我身分證字號、問我名字,然後就告訴我,因為股息不到 50 元,只能用兩種方式拿到股息,一是親自到台北時,去允強公司領;二是拿郵局的等值郵票。這兩種方式我都不喜歡,不過第一種是不可能去做的,就算我真的上台北,單單坐捷運的錢都超過股息,所以只能接受郵票了吧!只是我目前沒有告訴對方要怎麼領,下次再打電話去說吧!

我後來查了一下,我今年其實有拿到三次不到 50 元的股息,資料如下:

  1. 7/21 華立 49元,不過這可能是扣掉手續費後的金額。
  2. 7/26 國泰金 4元,這個我就很確定,股息就是 4 元,沒有扣手續費。
  3. 8/11 0056 31元。
所以我很確定前面說只有兩種方式可以領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是這種規定,允強這種規定真是讓我很不舒服,能不能要求金管會要求允強不能做這種規定呢?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聊聊我的億光吧!

我從2008年開始買賣 LED,當時大約是看媒體報導,覺得 LED 很重要,然後就買當時的兩間龍頭公司-晶電與億光,大約曾經賺過錢,剛開始操作時億光股價都超過100元,晶電大約八十幾,然後漲了一小段,然後就跌下來,晶電最慘買過 19.6,2016年五月時,億光最低買過 22.7,2020年三月。後來晶電漲上來賣光了,總共賺一萬八左右,後來晶電下市變成富采,然後我又從八十幾開始買富采,又被套牢,還好是這次只買零股,最多時只買到一張出頭,所以套牢金額比較低一些,目前富采還是負的。

億光就套很久,億光因為之前股價比較高,所以它的交易金額可能是我所有股票中最高的,另外,億光的股息也算不少、又穩定,曾經覺得慢慢領股息應該也可以回本,但是實際上單單要靠股息將成本從一百多元降到50以下還是很慢的。2020年三月股價很低時,我買到五張,當時投入金額是 24 萬多,平均每張股票成本大約是 49530,帳面上負了13萬多,後來比較努力操作零股,億光的股價也曾經上漲不少,到2021年7~8月的一小段時間,股價漲到 64 以上,那時我的帳面上大約回到正的,平均成本是 63887,那時有 1796 股。然後又一路跌下去,就又一路買零股,這次最低是到 2022 年十月,最低買到 34 元,買到 3059股,平均成本又到 50120 左右,帳面上負將近五萬,然後慢慢上漲,我又一路慢慢賣,到 6/30 賣到 52 元,帳面上終於又變正的,這次平均成本是 51375,還有 2563 股。

我常說我這種低買高賣的操作方式,要注意兩種平均成本,第一個是同樣股數的平均成本是否愈來愈低,另一個是帳面上損益兩平的平均成本是否愈來愈低,若是正常的操作,這兩種數字都應該愈來愈低才對,期待億光的成本持續降低,最好比之前的最低股價還要低,這樣才比較保證不會賠錢,哈。

這次想要落實價格愈高賣愈多的原則,原本還沒有到平均成本時價格比增加 0.5 元就賣不超過 666 元,從 36 賣到 51(這段期間其實是愈賣愈少,但是因為還是負的,所以不願意賣太多),到 51.5 才開始每提高 0.5 元賣不超過 999 元,預計賣到 55.5,之後換成每提高 0.5 元賣不超過 1333 元,希望可以持續漲上去,讓我賣更多一些。如果可以全部賣光也沒有關係。

最近億光套牢的金額都還是超過十萬元,如果可以賣到套牢金額不到五萬也很好。

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操作績效-行業別

我最近三個月才做一份股票行業類別的績效的試算表,看來賺最多的仍然是塑膠類,其實我的塑膠類只有南亞與台塑,這兩種股票很早就買,當年大多是我老婆買的,最近賣了不少,可惜的是當年台積電好像買太少,而且沒有留到目前的高股價,哈。


賺第二的是電腦週邊,以前覺得自己學電腦,買賣電腦類的股票應該比較有機會賺錢,結果還是常常賠錢,後來就認清,我只是稍微了解電腦的運作方式,不代表知道電腦公司的股票會不會漲,哈。不過時間久了之後還是發現電腦週邊類的股票還是賺不少,只是這可能不是因為我學電腦的緣故,而是因為電腦已經是成熟產業,我最近幾年低買高賣的操作方式或許是比較適合用在成熟行業裡面,很難賺大錢。其實我現在持有的電腦週邊的股票只有四檔:仁寶、神達、順達與協益,目前只有順達帳面上正比較少,其餘的都至少正四位數,還不錯。

最近光電類正一萬多,其實光電類之前幾乎都是負的,到最近一、兩個禮拜才變正的,希望未來都保持在正的狀況,要繼續加油!半導體與化學賺得差不多,隨時都會隨著股價而變動。

目前只有貿易百貨類是負的,雖然只負四位數,其實這類股票只有兩檔:三商與全家,可惜目前兩者都是負的,全家比較不擔心,雖然從 260 左右跌到 180、目前大約是 210,還不算負太多,三商跌到 15 左右,目前負比較多,希望未來可以漲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