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最近看了不少消費主義的影片

我最近看了一些介紹消費主義的影片,大多是中國大陸的網友拍攝的,內容普遍強調消費主義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不過,我自己的感覺是,台灣的情況好像沒有那麼嚴重。


看了這些影片之後,印象比較深的是:原來旅遊也是消費主義帶起來的文化。

我結婚後一直很不習慣的狀況之一是:常有人覺得我很小氣!其實說法大多是「那麼省幹嘛!」、「又不是買不起!」,可是小時候曾有家人說我可能是家人中比較會亂花錢的一個,怎麼結婚後變成小氣了呢?只是我自己對花錢並沒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哲學,所以常常不知道要如何回應這種批評與質疑,只是聽了很不舒服。

對於旅遊也是,終究我從小很少全家人一起去旅遊,原生家庭幾乎不會將錢花在旅遊上面,花很多錢出國旅遊讓我常在想:真的值得嗎?很多人會說「日本、中國很多景點很漂亮,跟團才花多少錢很值得」,但我常在想:地球上漂亮的地方很多,我沒有體力、時間與經費可以去看完,漂亮與否根本與我無關,想不想去、為什麼要去才重要!小時候常常看到電視裡面介紹一些地方有湛藍的海洋,可是我幾乎都沒看過,我家住海邊,可能是在濁水溪出海口附近的緣故,我常常看到的海水都是混濁的,我就很想去看湛藍的海洋長什麼樣子,所以我喜歡去墾丁看海。自己渴望去的旅遊才比較有意義吧!

我對消費主義的理解是:它是一種透過消費來展現個人身份、地位,甚至生命價值的文化現象。

舉例來說,廣告常傳遞一種訊息——鑽石代表愛情。因此,現在求婚好像非得買鑽石戒指才算是有誠意、有價值。同樣地,社會也常認為某種身份的人應該配有某種等級的消費品。例如,一位公司的總經理,彷彿就應該開高級車、使用高價手機與名錶,才符合其社會地位;而一些貴婦也被期待要擁有名牌包包,以象徵其生活層次。

甚至連旅遊也成了消費主義的一部分。當代社會常傳遞一種觀念:有錢有閒才能去旅行、看世界,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代表著幸福與自由,是成功與選擇權的象徵。某些文化也鼓勵年輕人多去體驗生活、參與活動、認識不同文化,表面上是提倡生命的豐富與多元,但背後往往也隱含著消費主義的推動,讓人覺得如果不參與這些活動,就好像輸在起跑點,甚至容易被邊緣化或看不起。

總結來說,我認為消費主義讓我們在無形中用「買什麼、做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存在,也因此形成了某種社會壓力與比較心態。

我覺得消費主義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不至於太嚴重,這或許與台灣長期推動「多元文化」有關。雖然消費主義在台灣仍然存在,對我們的價值觀可能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在這樣的多元環境中,大家其實比較容易意識到——我們不一定要透過消費來證明自己,也不必和別人比較誰用的手機比較新、誰的車比較貴、誰買的名牌包比較高級。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過度消費對環境也不友善。相對地,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推崇「極簡主義」。這不只是為了省錢,而是提倡只購買真正需要的東西,讓生活空間更簡潔、自由。這樣的生活方式,反而讓人更自在,沒有那麼多被物質束縛的壓力。

此外,在台灣每個人都有機會選擇自己關注的事情。有些人投入宗教信仰,有些人熱心參與公共事務或從政,有些人則在經濟領域取得成就。這些多元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讓社會更寬容、多樣化,也讓彼此之間的比較顯得沒那麼重要。

我認為,我們可以積極分享自己所重視的理念與生活方式,但不必藉此批評他人或爭論誰更優秀。正因為存在多元的價值觀,社會才能更和諧,而這正是台灣目前在文化上比較健康的一個地方。

在花錢的部份,女兒曾經買了不少便宜的耳環,平常整理在一個小盒子裡面,她戲稱那個盒子是她的珠寶盒,只是我也要告訴她:妳買這麼多是不是也不太環保?哈,因為她平常很注重環保,所以後來她也真的不再買。其實便宜的耳環一副才幾十元,所以真的沒有花很多錢,只是也不應該買太多。

後來我自己也整理一些花錢的準則,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則就是:買有需要的東西。然後我的說法就是:如果是不符合我們需求的東西,就算是免費送我們,也會浪費空間成本。所以特價不是重點,便宜也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是不是真的符合我們的需求?」然後再加一句正面的話:「真正需要的東西、就算買貴了也不算浪費」,有需要的東西也許某些時間會特價,但是終究我們可能馬上就需要,所以未必能夠等到特價再來買。以前我可能連哪些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只是自己想要都很難分辨,不過年紀愈來愈大之後,還是可以慢慢分辨得出來。

有人常用正資産與負資産的角度來區分哪些東西應該買,例如汽車算負資産,因為一買馬上貶值,而且使用過程還需要花錢維護,無法增值與賺錢。而房地產買了之後可能會增值,或者可以租給別人賺租金,所以房地產算正資産。只是對我們來說,終究有些東西也算是必須品,像下雨天需要開車送兒女上學,或者需要開車上班,就算需要持續花錢維護,必須品並不算浪費。只是要買多高價格的汽車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願意付的價錢來衡量。

人的一輩子都需要花錢,所以如果能夠在成長過程中就學會花錢的重要原則實在很重要,我覺得自己小時候都沒有好好學習。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最近兩年操作績效很差

去年雖然有億光績效很好,大約多了五萬元,但是去年南亞減少了十萬,台塑也少了五、六萬,去年台股大盤明明升很多,但是我自己的績效卻是負的,也因此讓我這兩年的績效都慘輸給大盤,兩年的操作來看,帳戶都沒有成長,真是有點爛。

目前看來有些績效不好的股票想要減持,而有些股票想要增加持股,我的調整狀況大約就是用「多買少賣」與「多賣少賣」而已,所以調整速度不會太快。例如:月配息的 ETF 我想要減少,終究一個月才領一、兩百元的股息,還要扣10元,就覺得比例也太高了。所以我準備減少 00940 與 00929,這兩個也是我績效很差的股票,另一方面有點想增加季配的股票,像 0056, 00878, 00713 等,雖然績效也沒有很好,但是終究比月配的股票好一些,反正我的金額很少,根本不需要用月配息來降低可能被扣健保補充保費的可能性。另外,市值型的 0050 與 006208 也準備增加。看看到年底時能否看到增減的成果。

另外,有些股票也想到減少,終究我的持股太多種,目前有四十幾種,真的太多了,目前想減少的有:允強、達方、建大、中橡、三商、台泥、台灣高鐵。然後想增加的大約是:台積電、聯詠、技嘉、億光、合庫金、元大金等,有的是半導體,有的是自己賺錢又股息很高的,然後也想增加金融股,目前大約是這樣。

希望自己可以堅持住,到年底可以看到明顯的調整成果。

操作外幣

去年日幣大幅貶低時,突然想到:或許我們家也可以來操作外幣,就跟太太討論,2024年六月開始有買賣外幣,其實主要也只是買一些日元,去年六月日元兌台幣大約是 0.205,九月時日本央行宣佈升息、結束零利率時,日元突然升值 0.225 以上,就賣了一半;十月底、十一月初又貶回 0.21 左右,就又買回一些日幣;今年四月就升到 0.23 以上,就又賣一半多;然後五月又貶到 0.21 以下,又買回一些。

其實買賣的量都不多,買最多時大約就是台幣12萬、日幣到58萬多,目前持有日幣 41 萬多,帳面上大約正九千多台幣,反正跟我買股票一樣,都是低買高賣,終究如果認為日本真的會走出失落的30年的話,日幣或許以後有機會升值,所以仍然持有一些日元。如果最後日幣一直貶的話,就等家人去日本玩的時候再領出來給家人用。

我們操作外幣都是透過台灣銀行帳戶,就是直接從本國帳戶的金額可以買賣外幣,買的外幣就是存在相對的外幣帳戶裡面。看起來是不必手續費,而且直接從線上操作的匯率會比較好一點。

我們家除了操作日幣之外,目前還持有一些美元和澳幣,這兩者主要並不是想要操作外幣,只是因為早年曾經買過外幣的儲蓄險,因此有一些美元和澳幣。去年上半年也解了一些澳幣與美元的保單,2024 年四月到五朋賣了一萬元左右澳幣,剩下五千元,當時的匯率大約21.2~21.5之間,到今年四月初澳幣匯率剩下19.8左右,就買了一千元回來,十天後澳幣匯率升到20.8左右就賣掉,到五月初又掉到20以下就再買回一千元。其實當年買澳幣保單時的匯率或許都在25以上,所以那份保單雖然賺了一些利率,但是匯率恐怕賠了不少,只是當年並沒有記錄到底花多少錢買澳幣,所以到底是賺是賠搞不清楚。現在就當做希望可以賺一些匯率回來,雖然對澳幣的前途沒有太大的信心。

當年買外幣保單時,美元保單買得更多,只是美元好一些,終究買 保險那幾年的匯率大約30~31之間,而開始考慮要解保單時匯率變成28~29之間,感覺也有匯損,還好到去年美元匯率升到32以上,這時就不單單賺到利率又賺到匯率,去年解一筆美元定存,大約兩萬美元,去年賣了六次共賣19300美元,匯率大約在32.1~32.72之間。今年三月又賣500美元,匯率到33.04。之後四月台幣匯率感覺要大飆升,我太太就決定解最後一筆美元保單,19450美元,4/23~24之間賣了17000美元,匯率約32.45~32.5之間,4/30之後美元就開始貶,我4/30買250美元(31.96),5/2又買200美元(31.37),到5/5再買900美元(29.93),雖然前兩筆買得太快,後面就還好,之後等29.5以下再慢慢買。終究感覺台幣會繼續升值的樣子,所以不敢買太多。

或許等川普卸任之後,各國的幣值比較不會再這樣動盪。

其實我還不知道從台銀領外幣時,到底要付多少手續費,有機會應該問看看才對。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看斯卡羅的心得

看斯卡羅的影集,一開始就有點被裡面所用到的語言震撼到,斯卡羅原住民的話語、台語、客語、華語、英語,聽到最多的可能是原住民的話,然後我發現裡面學語言的狀況。

女主角蝶妹會斯卡羅原住民語(因為媽媽教的)、客語(爸爸教的、也曾生活在客庒保力一段時間)、台語(因為在柴城、社寮生活)、英語(因為到府城當外國人的僕人),不過好像沒有聽她講過華語,但是顯然一定聽得懂,或許只是不需要用到。清廷的總兵會英語,他說是打太平天國之後私下學的,清廷裡面會英語的翻譯還不少,而外國人(可能都是美國人)會華語的並不多,男主角李仙得只會英語,會台語的也不多,可能只有一個必麒麟,或許萬醫生也會一點點,但是他們都還是蝶妹幫忙翻譯。看完後知道原住民的大股頭有想要學漢語,但是機會不多,他與客家人的領導者能夠用客家話溝通。漢人中的福佬人與客家人大多可以聽懂對方的話,雙方械鬥百年,彼此之間語言大多聽得懂,但是大多不講對方的話。其實福佬人和客家人也大約聽得懂北京話,只是不太會講,而大清的官員漢語的部份就都只講北京話。

從語言來看,劇中會多種語言的人大約就是兩種人,一種是身份地位低下,為了生存只好學習他需要用到的每一種語言,像蝶妹或阿水仔(吳慷仁),阿水仔是土生仔,土生仔是漢人與原住民的混血兒,他們都住社寮,阿水仔是是社寮的領導者,只是社寮在琅橋地區的團體中是最弱小的,身份地位也最卑下,算是在狹縫中求生存。另一種會多語言的人就類似必麒麟,他算是美國商人,到處賣鴉片,他在蝶妹八歲時就將她帶到府城,算是蝶妹的第一個老闆,對蝶妹算很好,他就是想要賺錢吧,所以努力學一些用得到的語言,他應該是與萬醫生合作,那時醫生有時需要用鴉片來當止痛劑(算類似現在的嗎啡吧)。客家人的領導者也會講一點點原住民的話,其他的漢語大多也聽得懂,但是不常講其他的語言。其他身份地位比較高的,幾乎不願意學其他不同的語言,像李仙得、大清的官員,甚至連柴城的領導人(河洛人)都盡量不與原住民接觸,當然也不會講原住民的話。這算是我們文化的價值觀嗎?不願意去學別人的語言,覺得身份地位比較低的人才需要去學對方的語言?感覺有點怪,當彼此需要建立關係、溝通、甚至吵架、談判時,就會發現語言是非常有用的,若別有用心的話,還可以影響談判的結果。語言真的是建立關係的重要技能,懂得對方的語言且心存好意時,真的才能建立與改善彼此的關係。我常說,可惜台灣的教育將語言弄成考試科目,學生只以考試為目的來學習語言,沒有以溝通為目的來學習語言,真是太可惜了。那時的人也太厲害了,沒有教材、甚至沒有文字都可以講語言學到可以溝通的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以當時的政治與文化的情勢來看,琅橋地區當時根本不算大清的領地,原本大清禁止漢人進入琅橋,不過大清沒有很嚴格落實這命令,因此長久以來還是有不少漢人進入。在那個區域中,最強勢的文化是斯卡羅的原住民文化,其他三個團體包括:柴城的河洛人、保力的客家人與社寮的土生仔,理論上幾個團體中應該是柴城的人數最多,他們的領導者(雷洪飾)常說柴城有一千五百人,若需要跟原住民打起來也未必會輸,但是顯然他們也會怕與原住民打,一方面可能是怕自己也損失慘重,另一方面其實他們應該沒有決心要與原住民打,所以也沒有準備太多武器,而且他們與客家人的械鬥已經持續好幾代人,若與原住民開戰、客家人再來打他們,恐怕他們就有滅庄的危機;他們盡量與原住民保持距離,不跟原住民直接觸,都是透過社寮去接觸原住民。但是這樣保持距離未必有用,終究當大清想要攻打斯卡羅時,原住民與大清官方都需要柴城的支持,運作得好可以雙方拿好處,但是更可能是雙方都威脅他,柴城甚至需要負擔雙方帶來的損失與成本。

客庄的保力的狀況與柴城類似,客庄大約四百人左右,他們與柴城的人械鬥了好幾代人,而且他們大多比較弱勢,終究人數比較少,或許也因為這個緣故,他們與原住民比較近,會直接與原住民接觸,也曾經向原住民多租一個地方-統領埔,但是後來因為械鬥太厲害,又被原住民收回去,而且原先在那裡建的房子又被燒了。1867年羅妹號海難發生那時剛好大旱,幾個村落都遇到糧食短缺的問題,因此彼此鬥爭得非常厲害。以戲劇的劇情來看,蝶妹或許對客家庄的敵意最強,終究他們家被客庄排斥,甚至她媽媽算是被客庄的人逼死的,她家的房子也是被客庄的人燒掉兩次,客庄的領導人有解釋,雖然她爸爸是客家人,但卻不知是哪裡來的客家人,他們無法信任她爸爸,因此排斥他們家。後來應該是害怕熱病會傳染的緣故,才會燒掉他們家的房子。但是終究是蝶妹真實地經歷,因此敵意很難清除。反倒是柴城與社寮的人常常收留他們,因此蝶妹對他們的敵意不強。

社寮是最弱的,而且阿水仔擺明了態度就是要當原住民的狗,他的屬下雖然常說,我們就跟其他漢人採取同樣立場就好,但是阿水仔就不同意,他說柴城與保力的人若是離開琅橋,他們到台灣任何地方都可以生活下去,而我們社寮的人是原住民與漢人的混血兒,他們當原住民的狗時、原住民還會保護他們,他們就算想當漢人的狗、漢人都不會想要。這三群人類似的地方就是求生存,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生存,當外來壓力大的時候,柴城與保力都算是牆頭草,有可能選原住民、也可能選大清,但是社寮無論什麼狀況,對外的選擇都一定選原住民,前面說的就是他的基本立場。就算後來因為生存問題需要大清的糧食救劑,因此他們也升旗、為大清開路,但是他們仍然為原住民走私槍枝進來,仍然通知斯卡羅:柴城與保力的人會幫大清燒山、要注意阿勞楚等等。也因為社寮與洋人的幫助,斯卡羅可以先解決柴城、保力與阿勞楚的問題,最後與大清開戰時、敵人就只有大清官兵,其他的人沒有成為斯卡羅的敵人,雖然斯卡羅也損失不少,但是形勢上並沒有打敗仗。

阿水仔曾對蝶妹的弟弟說,社寮一定就是當原住民的狗,不像蝶妹他們家的立場變來變去。蝶妹他們家也是為了生存,是更弱勢的一個家庭,最後剩下弟弟阿杰回去部落,其餘的人都死了。他們為了生存,立場或許更不堅定,類似蝶妹說的:I have no choice,很多時候她沒有什麼選擇,但是將倖存的船員送出琅橋終究是蝶妹的父親自己的選擇。最後蝶妹與弟弟回部落或許算是終於找到他們的身份認同,可惜蝶妹很快就被暗殺,應該是那三群人聯合暗殺她的吧!至少是社寮與保力聯合殺她的吧!

我自己覺得此戲劇中將李仙得美化得太多,雖然有將他的驕傲與自大表現出來,但是做事很有原則,也算正直,能力也算不錯。算了,可能需要一個男主角吧!不然還真是不知要將誰當做男主角。縱然當時美國不算世界最強,但是感覺他的態度似乎美國就是世界最強的感覺。

我自己還是對多語言的環境印象最深刻,希望台灣的學生真的要多以溝通能力當做學語言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動機,而不是以考試分數當做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