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您適合投資股票嗎?

 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投資股票,有些人會說:我每次買了股票之後就下跌。然後再加一句:我是不是被針對了呢?哈哈,我是認為想太多,有點被害妄想症的狀況。我認為這是需要注意自己的投資策略,除非您完全無法調整策略,不然這不代表您不適合投資股票。

我聽過比較恰當的衡量標準是:無論大漲或大跌,您是否能夠睡得安穩呢?如果投資股票讓自己無法睡得安穩時,那或許您並不適合投資股票,或者就稍微減碼吧!

對我來說,或許每種股票不要買太多時,比較不會那麼擔心某些股票的漲跌,也可以睡得比較安穩。另外,就是抱持著:只賺小錢,也就是不去幻想靠股票賺大錢,可以慢慢增加就滿足了。這樣也可以比較不會那麼擔心,可以睡得比較安穩。

或許就以可以長久投資的角度來看待,股票總是要有長久的時間才能累積夠多的績效,因此不要以短期投資的角度來看待,比較自己的績效時,也以一、兩年以上的時間來比較,這樣或許會比較安心一些。

這是我的一點點散戶的看法,也歡迎大家一起分享。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最近股票投資的目標

最近幾年我自己投資股票的目標是:每年績效比例贏過大盤!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這個目標很容易達到,只是我的專業顯然還不夠,所以只以大盤為目標。 有人說:一、兩年贏大盤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當投資金額愈來愈高時,還能長年贏大盤,那就接近股神了。 我大約 2009 年開始記錄當時的股票市值+帳戶現金的值,之後我會記錄每年的投資績效比例,以及與 2009 年當時的值來比,前者稱為當年的比例、後者稱為績效。只是後來我將績效的部份取消,原因是失真得太嚴重,為何會失真呢? 我是用試算表來記錄股票,有時我帳戶的現金太少時、我會補現金進去,而當現金很多、而且我覺得不需要留那麼多現金在股票帳戶時,就會將錢領出來,而這些外部現金的進出如何讓原本的績效與比例不至於失真呢?其實我是在計算股票與現金總和時加上一個校正的數字,而那個校正的數字會根據外部進出帳戶的金額而變化。因此理論上,隨時都可以保持新的資料都是正確的,只是這樣一來,早年的資料就會被調整過,正確的部份只剩下「相對」的部份,也就是「現在帳戶總和比以前的帳戶總和多多少」是正確的,但是以前的帳戶的總和金額的值就不是正確的了。其實我也都有記錄當時的現金比例是多少,只是如果我將現金領出很多之後,常常早年的現金比例都會變負的,實際上我當時的現金比例不可能是負的,不然就是違約交割了,會變成負的是因為後來將現金轉出來的緣故。 因為我 2022 年初轉了 80 萬出來,而原本 2009 年時帳戶總和大約不到 100 萬,因此經過調整後 2009 年那時就不到 20 萬,這時候我後來的績效就會變成很多倍,所以失真就變得很嚴重,我也在想,如果之後我再轉一些出來的話,會不會 2009 年的總和變負的呢?那時比出來的績效就完全沒有意義,所以後來就將當年的帳戶總和刪掉,以後就只重視每年的績效就可以。 我 2023 年目前的績效是落後大盤的,原因是 2023 年開始台積電漲了近 19%,大盤漲約 11.5%,我自己的帳戶漲 7.87%,希望今年年底可以贏大盤。 其實我的記錄是對我自己有利的,終究我將股息也都記到自己的帳戶裡面來,而股息發出去後,該股票價值會跌下來、市值會降低、大盤點數也會降低,所以我的記法算是對自己有利,希望以後可以贏多一點,哈。 也因為股息的緣故,我在想,其實與去年同期或前年同期來比應該比較客觀,我目前帳戶總和與去年同期比是 96.29%、與前年比是 116.40%,而大盤與去年同期比是 89.16%、與前年比為 96.66%,所以將時間稍微拉長來看,我的績效還算不錯。然後我又想到與曾經的最高值比,我目前總和與曾經的最高值比是 95.73%、而大盤與曾經的最高值比是 85.64%。 所以目前看來,我一、兩年的績效還不錯,但是短期績效還落後大盤,或許每一季再來檢討一次就可以,繼續努力吧!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關於股息

早年比較常見發股票股息,最近幾年比較常見發現金股息。有賺錢的股票常常會發股息,只是發的比例未必相同,有的發得多有的發得少,有人喜歡高股息的股票,有人認為股息只是左手換右手,實際上買股票的人並沒有賺到,不知您是怎麼看的呢? 因為發了股息之後,股票的參考價會馬上降低,然後大約一個月之後股息才下來,感覺好像有被佔了一些利息的感覺,不過反正現在利息的利率低,所以差別不大。 有前輩告訴我,股息算是買賣股票的人每年比較可以預期的收入,如果你有買一千萬的股票,你買的股票平常大約發股價的 5% 股息的話,可能每年六、七、八月左右可以預期有大約五十萬的股息會入帳,若你有什麼預期的花費,就可以計畫這筆費用。不過我只是舉例,實際上我每年收到的股息都不到十萬,到目前為止,收到股息最多的一年是 2022 年,大約七萬多而己。2021 年很低,只有不到三萬。 我有一陣子很喜歡買高股息的股票,因為每次發股息後,平均成本就會降低,我還蠻在意降低平均成本的,所以喜歡這種股票,只是股價也會跟著降低,所以收到股息不代表賺錢就是了。 我自己的賺錢的股票中,像技嘉、南亞、仁寶的股息都算高,只是原本也覺得協益的股息很高,但是買了之後股價跌不少、股息也跟著降低,所以高股息不代表就能賺錢。另外,像華晶科、永光、宏碁也都有正三萬多,但是這些股息都不高,所以高股息與賺錢是不能畫等號的。而我的億光股息大多不錯,但是目前卻負三萬多,去年跌下來一直回不去。 只能說,大家就找適合自己操作的股票來操作,不要太在意股息的部份。

除了對帳單之外二

上次提到自己可以統計平均成本,其實自己可以計算的數字還不少,以個股來看,可以計算「目前帳面賺賠」,也就是用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來計算「將目前的股票用這個價格賣光時可以賺多少」,這是帳面的賺賠,正常的長期操作來看,帳面賺賠應該是持續愈來愈高才對。當然,這個數字會受股價的影響,股價高時帳面賺賠就高、股價低時賺面賺賠就低,有時甚至會變負的,只是仍然希望長期來看這個數字可以愈來愈高,這才是正常的操作。當然,當股票全賣光時,這個數字應該與對帳單+股息收益相同才對。雖然這個數字不是即時的數字,但至少是有交易的數字,終究股價漲跌若沒有交易的話,就真的只是帳面上好看,有交易的話,無論多少都會影響未來的獲利。 另一個數字我稱為「利率」,其實是將帳面賺賠除以目前的總交易金額所得到的比例,這個數字大約可以反應自己每次賣出股票大約獲利的比例,如果你是 100 元買、110 元賣,這樣獲利比例大約 4.76%,理論上這個比例高一些的話,表示你每次賺比較多時才交易,如果這個比例太低或許可以賣慢一點、等股票提高一些再賣,若比例已經超過 5% 或許就不必太在乎。當然每個人想要的比例不同,就自己決定要漲多少再賣吧!另外,因為我將股息也記錄下來,所以股息發比較多的股票的這個比例就會比較高。 我還會計算「累加總成本」,也就是將目前總投入金額乘以天數得到的總和,這個數字的大小反應的是自己資金被該股套牢的狀況,例如我的華晶科、永光與宏碁目前帳面上都賺三萬多,但是華晶科累加總成本將近三億五千多萬、永光約九千萬、宏碁約六百萬,這反應出以前它們被套牢的程度不同,顯然華晶科被套牢的狀況嚴重很多、宏碁就輕微很多。 這些數字是我自己慢慢發展出來的,當然,我是用試算表的公式做的,每次記好流水帳之後,只要複製就會自動產生。 讓對帳單上的損益只是自己的績效參考數字之一,比較不會那麼在乎對帳單上損益數字的好看與否,因為還有其他數字可以參考。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除了對帳單之外

買賣股票時,除了對帳單之外,還有什麼可以衡量自己的的操作是否能賺錢。實際上將真正收入的錢(賣股票+股息)減掉支出的錢(買賣股票時付出、包含手續費與證交稅)的結果就是自己賺的錢,理論上當股票賣光時,這個錢就是最客觀的,照理說應該與對帳單+股息相同,只是偶爾還是會有差別,自己算的數字應該會更正確,有時對帳單上的數字會差個一、兩元。 早年我只有對帳單可以看,所以如果一檔股票買了之後下跌,就算之後稍微漲回來,但是沒有到一開始買的價格,賣出時對帳單仍然是負的,不喜歡對帳單上的負值時,就會一直不想賣,可是股價未必能漲回原本買的價位,所以就可能一直沒有賣。 後來我除了對帳單之外,還會製造一些數字出來,就像我之前說的,我會將帳戶裡的現金與股票現值的總和算出來,這個值的增加或減少是更即時的股票投資價值變化,這個值愈高就代表我自己的投資績效是正的,就算沒有賣出股票也一樣。 對個股來說,計算目前的平均成本,也就是目前投入的資金/目前的股數,算出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會隨著買賣股票而變化,長期來看,若自己真的低買高賣的話,平均成本總是會愈來愈低的。只是平均成本會因為股數不同而有高低不同,因此一般看兩種數字,一個是目前的平均成本與之前相同股數的平均成本來比是否降低,第二是最近一次的損益兩平時的平均成本是否比前一次損益兩平時的平均成本更低,正常狀況這兩個都應該愈來愈低,若愈來愈高的話,就是自己變成高買低賣,或者是因為減資的緣故。 因為有這些自己統計出來的數字,所以可以不完全依賴對帳單上的損益數字來衡量自己操作的績效。當然,對帳單上的損益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客觀數字,長期來說也很值得參考,特別當股票賣完時就更客觀了。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股票市場的價值

曾經有 ptt 的網友提到,雖然在股市中賺到不少錢,但是似乎覺得股市沒有創造什麼實質的意義與價值,只是金錢遊戲,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只是整體來看,股票市場還是蠻有意義與價值的,終究股市是企業籌資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常認為股市是平民百姓拿自己的錢幫助企業賺錢,也讓平民百姓可以有機會分享企業的利潤,當然,投資都是有風險的,要注意自己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險。 資本主義社會中常會認為勞資對立,因為常常立場是相反的,而股票市場其實是讓勞資雙方分享利益的地方,理論上股市健全的話,是有機會可以降低勞資衝突才對。 當然,什麼是對社會的貢獻呢?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商人買賣東西賺錢是否對社會有貢獻呢?銀行是否對社會有貢獻呢?我想這都是多元社會的一環,在合法的範圍內運作,創造自己的利潤還是有它的價值的。

選股還是最重要

買賣股票能否賺錢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你買了什麼股票。買到好的股票,就算是在價格高的時候買,只要將時間拉長,賺錢的機會還是很大,猜猜台積電686買的人幾年可以回本呢?其實我最近一次也是六百多開始買,只是我有做低買高賣的動作,最多買到 176 股,目前還有 123 股,目前成本是 503 左右,如果連前一次賺的一起算的話,平均成本是 476 左右,以目前的股價來看算是回本,只是投資績效不怎麼好。 買到長期來看股價向上的股票,通常就可以放久一點,反正總是會慢慢上漲的。 當然,有人常說買到一千多元的宏達電的話呢?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宏達電就不算好的投資標的,終究最近幾年都在賠錢。 我自己早年第一張友達是57.4,之後一路跌、一路攤平,最多時曾買到二十張,投入三十幾萬。前兩年漲到 34 左右,我大約正十萬,可惜沒有賣光,現在又跌回 18 左右,大約正幾千元而已。還好目前剩下不到 5 張,投入資金剩下八萬多,資金壓力算是比較小一些。只是類似這種跌下去很難再漲回來的股票,要靠操作策略來賺錢就很不容易,如果像之前都幾乎不曾超過 20 元的股價,要回本就更難了。 所以想用投資股票來賺錢,就找長年賺錢(最好是愈賺愈多)的公司股票,然後練習你喜歡的操作策略,看什麼策略比較適合你來操作。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股票賺錢最簡單原則-低買高賣

曾經聽一位牧師說:股票要賺錢很簡單啊!只要賣的價錢比買的價錢更高就可以賺錢了。 哈,當然沒有錯,只是自己操作之後就知道,低買高賣的原則還是很難落實的,什麼價格是高、什麼價格是低呢? 我最近買過 197 的巨大,之後曾經漲到222左右,按照低買高賣的原則是不是該賣了呢?萬一漲到 250 的話,會不會後悔呢?然後這幾天跌到 190 是不是該再買呢?又跌到 180 呢?昨天跌到 170,該繼續買嗎?還有錢嗎? 我都是用攤平的做法來達到低買高賣的效果,也因為想要多攤幾次,所以我很少買高價股,終究自己沒有那麼多錢可以攤平,現在有零股交易就好很多。 曾經有人告訴我:攤平是大忌!可是我發現我賺錢的股票幾乎都是用攤平的方式降低成本、之後賺來的,而且我不喜歡停損、結果砍在阿呆谷那麼感覺。 有人說:股票最多跌 100%、可是漲的話可能漲好幾倍,所以應該設停損、不應該設停利。我覺得有道理,我原本大多是漲 10% 左右就賣掉,後來就賣少一點,反正都是零股交易,賣的量可以少一些,如果後面有繼續漲,可以拉長一點,提高一些獲利。只是有時也會發生高點沒有賣光又跌下來的狀況,所以都是有風險與代價的。 有人說:買股票比較簡單,如何賣股票才是學問。 最有道理的或許是我哥說的:你要隨時保持有現金可以低買、也隨時保持有股票可以高賣。嗯、或許這才比較能落實低買高賣的方式。以前我常常攤平,很快就攤到沒錢,然後股票繼續跌時就沒錢買(或不敢買),股價高的時候買、股價低的時候不敢買,這絕對會讓績效變差的。還是仔細尋找好的股票,然後勇敢地低買高賣吧,只是要衡量自己的現金,到底有能力買多快。 我的操作還是攤平大法,只是與一開始比起來,做一些修正,因為這麼做很容易大賠小賺,我就努力將小賺的部份放大一點點、將大賠的部份縮小一些,也用更多的小賺來超過大賠。只是要避免大賠,最重要的是找好的標的,這就更困難,我目前會買的大多是之前賺得比較開心的股票,賠的股票就暫時不再回顧。只是被套的股票仍然沒有輕易放掉,只是努力減少被套的金額而已。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幾乎都是盤中零股交易

台灣股市從 2020 年的十月才開放盤中零股交易,原本我沒有太注意,後來才發現,我自己的狀況早就應該做零股交易。其實原本都有開放盤後零股交易,只是盤後零股交易都只有在盤後掛一次、成交一次,價格與數量無法彈性調整,盤中零股交易一開始是三分鐘撮合一次,現在改成一分鐘一次,交易次數增加。希望以後所有的交易都改成零股交易,這樣會更好。 我做盤中零股交易的優點有幾個,一、手續費比較低,整張交易的手續費最低是20元,盤中零股交易最低是 1 元,而且不滿 2 元的部份就捨去,台股的手續費是交易金額滿 1170 就收 1 元、滿 2340 元收 2 元,所以正常狀況就是不超過 2339 元的的手續費都算 1 元。二、每次交易金額比較低,因為我的資金少,又常常攤平,以前做整張交易時就感覺買價格太高的股票,攤平的資金壓力很大,所以有一陣子就會刻意買低價股,但是一檔股票價格會低應該有其原因,有可能狀況不好,下市風險就會比較高,我買過的股票中有好幾檔後來下市,像綠能、華映、新世紀,其中我只有新世紀大虧,其餘兩個都在下市場有賣掉。可以做零股交易時,就不必刻意找低價股來操作,高價股可以買少一些,這對資金少的人來說是很大的解放,因此我就有買過台積電、聯詠、聯發科、大立光、台達電、全家等,這些股價都是200元以上,以前完全不敢想,終究一張就要二十萬以上,現在可以兩千多買個幾股、慢慢累積。以前買低價股時手續費其實很高,像買一張6 元的股票時,金額 6000 元、手續費要 20元,等於 300 元就要 1 元的手續費,可是盤中零股卻可以到 2339 元才 1 元的手續費。我看 ptt 上還有不少人的刻板印象是買零股的手續費很高,其實這是以前盤後零股交易造成的印象,因為盤後零股手續費最低也是 20 元的緣故。 由於我自己常常攤平的緣故,也就是股價跌的時候常常會繼續買進,而且我常常買太快,以前整張交易時,常常會買得太多,像以前友達曾買到 20 張、壓了三十幾萬的資金,後來覺得這樣不好,也因為盤中零股可以少量交易,所以就漸漸減少持股,現在友達剩下不到五張、投入資金剩下八萬多,也在損益兩平的附近。而且我以前不單單買太快、也常常賣太快,零股交易可以增加交易次數,通常我還是買太快與賣太快,但是就減少買賣的交易金額,所以至少尾巴可以留長一點,稍微減輕原來的問題。 我是相信自己比較適合操作盤中零股,有時覺得這樣讓自己感覺比較像有錢人,哈,因為可以多交易幾次。又有點像在辦家家酒,因為每次交易金額很低,或許只是玩遊戲的感覺。不過這幾年的績效還算不錯,終於比較有可能贏大盤,早年認真操作時,很少能贏大盤的。

我一直不會停損

其實早年曾經停損過,好像是鴻友,從 20 元跌到 5 元,之後漲回 10 元的時候就覺得應該差不多了,所以想說先賣掉,之後跌下來再買,結果就漲回二十幾元,我知道這不知真的停損,但是我對停損就會有點遲疑,我怎麼知道股票會漲還是會跌呢?如果砍在阿呆卻怎麼辦呢? 所以我現在幾乎都不停損,或許這幾年的運氣還算不錯,因為跌下去的股票大多還可以漲回來。最近幾年只有遇到一檔下市的股票,就是新世紀,總共賠了 66361 元,這是我目前有記錄的股票中最大的一筆虧損,也算是沒有停損的風險。 不停損另外的風險就是會壓很多資金在目前無法賺錢的股票中,我自己的友達和億光就是如此,原本友達壓了三十幾萬、億光壓了二十幾萬,資金壓在目前無法賺錢的股票,就沒有資金去買更賺錢的股票。還好最近有所改善,億光目前壓的資金不到15萬、友達不到九萬,稍微好一點。 反正這幾年還是有些獲利,所以短期內應該還是照原本的操作方式,不會輕易停損的。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買賣股票的獲利計算方式

早年寫過一篇文章,提到我自己買賣股票如何計算獲利的方式,其實奉獻就比較單純,就是獲利的部份奉獻十分之一,所以重要的是獲利的計算方法。我自己的獲利計算方式就是用「帳戶裡的現金+股票現值」的增加量當做獲利,這種算法的好處是:不需要等股票賣出才算獲利,股票上漲時就可以算獲利。壞處當然就是:股票都還沒有賣出也可以算獲利嗎?如果現在算獲利、以後下跌了就變獲利減少甚至虧損,對,就是這麼算,反正奉獻的部份記清楚、不反複奉獻就好。 只是這種方式或許適合我自己,我比較勤於每天自己記錄交易狀況、每週記錄自己的股票現值,對比較沒有那麼多時間記錄的人來說,或許比較適合用「對帳單+股息」的方式來計算獲利,這種做法就是在賣出時看對帳單是賺多少錢,再加上每年的股息,大約就是自己的獲利。就只要在賣出與拿到股息時計算獲利就好。對交易頻率低的人來說或許比較適合。 理論上這兩種方式在股票賣光時,它們的值應該是相同的。只是偶爾會有一點點的誤差,以我的經驗來看,似乎前一種正確性比較高,只是差別不大。 每個人有自己適合的計算方式,大家就自行選擇吧!我是喜歡前一種,所以字裡行間若貶低了第二種就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