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允強的股息沒有下來

我還是第一次遇到股息沒有下來的問題,一時不知要請教誰,最後還是連絡自己的營業員,營業員大哥後來打電話給我,他說這是股務的問題,他沒有辦法查,只能問允強看看是什麼狀況。我自己其實有在猜會不會是因為股息太少的緣故,我除息時只剩下 23 股,允強發 1.5 元股息,所以理論上是 34.5 元,然後如果照常扣 10 元手續費的話,就剩下 24.5。不過終究我曾經收到比這個數字更少的股息,所以覺得還是要問一下。後來營業員大哥給我一個電話,說那是允強股代的電話。

於是我早上就打電話過去問,對方問我身分證字號、問我名字,然後就告訴我,因為股息不到 50 元,只能用兩種方式拿到股息,一是親自到台北時,去允強公司領;二是拿郵局的等值郵票。這兩種方式我都不喜歡,不過第一種是不可能去做的,就算我真的上台北,單單坐捷運的錢都超過股息,所以只能接受郵票了吧!只是我目前沒有告訴對方要怎麼領,下次再打電話去說吧!

我後來查了一下,我今年其實有拿到三次不到 50 元的股息,資料如下:

  1. 7/21 華立 49元,不過這可能是扣掉手續費後的金額。
  2. 7/26 國泰金 4元,這個我就很確定,股息就是 4 元,沒有扣手續費。
  3. 8/11 0056 31元。
所以我很確定前面說只有兩種方式可以領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是這種規定,允強這種規定真是讓我很不舒服,能不能要求金管會要求允強不能做這種規定呢?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聊聊我的億光吧!

我從2008年開始買賣 LED,當時大約是看媒體報導,覺得 LED 很重要,然後就買當時的兩間龍頭公司-晶電與億光,大約曾經賺過錢,剛開始操作時億光股價都超過100元,晶電大約八十幾,然後漲了一小段,然後就跌下來,晶電最慘買過 19.6,2016年五月時,億光最低買過 22.7,2020年三月。後來晶電漲上來賣光了,總共賺一萬八左右,後來晶電下市變成富采,然後我又從八十幾開始買富采,又被套牢,還好是這次只買零股,最多時只買到一張出頭,所以套牢金額比較低一些,目前富采還是負的。

億光就套很久,億光因為之前股價比較高,所以它的交易金額可能是我所有股票中最高的,另外,億光的股息也算不少、又穩定,曾經覺得慢慢領股息應該也可以回本,但是實際上單單要靠股息將成本從一百多元降到50以下還是很慢的。2020年三月股價很低時,我買到五張,當時投入金額是 24 萬多,平均每張股票成本大約是 49530,帳面上負了13萬多,後來比較努力操作零股,億光的股價也曾經上漲不少,到2021年7~8月的一小段時間,股價漲到 64 以上,那時我的帳面上大約回到正的,平均成本是 63887,那時有 1796 股。然後又一路跌下去,就又一路買零股,這次最低是到 2022 年十月,最低買到 34 元,買到 3059股,平均成本又到 50120 左右,帳面上負將近五萬,然後慢慢上漲,我又一路慢慢賣,到 6/30 賣到 52 元,帳面上終於又變正的,這次平均成本是 51375,還有 2563 股。

我常說我這種低買高賣的操作方式,要注意兩種平均成本,第一個是同樣股數的平均成本是否愈來愈低,另一個是帳面上損益兩平的平均成本是否愈來愈低,若是正常的操作,這兩種數字都應該愈來愈低才對,期待億光的成本持續降低,最好比之前的最低股價還要低,這樣才比較保證不會賠錢,哈。

這次想要落實價格愈高賣愈多的原則,原本還沒有到平均成本時價格比增加 0.5 元就賣不超過 666 元,從 36 賣到 51(這段期間其實是愈賣愈少,但是因為還是負的,所以不願意賣太多),到 51.5 才開始每提高 0.5 元賣不超過 999 元,預計賣到 55.5,之後換成每提高 0.5 元賣不超過 1333 元,希望可以持續漲上去,讓我賣更多一些。如果可以全部賣光也沒有關係。

最近億光套牢的金額都還是超過十萬元,如果可以賣到套牢金額不到五萬也很好。

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操作績效-行業別

我最近三個月才做一份股票行業類別的績效的試算表,看來賺最多的仍然是塑膠類,其實我的塑膠類只有南亞與台塑,這兩種股票很早就買,當年大多是我老婆買的,最近賣了不少,可惜的是當年台積電好像買太少,而且沒有留到目前的高股價,哈。


賺第二的是電腦週邊,以前覺得自己學電腦,買賣電腦類的股票應該比較有機會賺錢,結果還是常常賠錢,後來就認清,我只是稍微了解電腦的運作方式,不代表知道電腦公司的股票會不會漲,哈。不過時間久了之後還是發現電腦週邊類的股票還是賺不少,只是這可能不是因為我學電腦的緣故,而是因為電腦已經是成熟產業,我最近幾年低買高賣的操作方式或許是比較適合用在成熟行業裡面,很難賺大錢。其實我現在持有的電腦週邊的股票只有四檔:仁寶、神達、順達與協益,目前只有順達帳面上正比較少,其餘的都至少正四位數,還不錯。

最近光電類正一萬多,其實光電類之前幾乎都是負的,到最近一、兩個禮拜才變正的,希望未來都保持在正的狀況,要繼續加油!半導體與化學賺得差不多,隨時都會隨著股價而變動。

目前只有貿易百貨類是負的,雖然只負四位數,其實這類股票只有兩檔:三商與全家,可惜目前兩者都是負的,全家比較不擔心,雖然從 260 左右跌到 180、目前大約是 210,還不算負太多,三商跌到 15 左右,目前負比較多,希望未來可以漲一些。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對帳單還是很重要的

我前面曾經說過,以前我不太重視對帳單,因為對帳單常常負很多,看了不太開心,所以就努力發展其他的數字,像:平均持有成本、帳面上的正負值、目前帳戶的現金+股票現值等等,這些數字的反應時間可能更即時,也有它們值得參考的地方。只是後來還是覺得:對帳單還是有它的重要性,終究對帳單算是最正式的績效數字之一,所以後來也愈來愈重視對帳單。

實際上我早年收集的對帳單中,累積損益都負很多,一開始從 2015 年開始統計,當時的對帳單已經是負 14 萬多,之後還愈負愈多,負最多是出現在 2017 年八月底到 -327095,真是很可怕,之後就慢慢提高,到 2019 年底到負十幾萬,出現最大轉折的年份是 2021 年,從 2020 年底的負 11 萬多,到 2021 年底變正 20 萬多,目前累積對帳單最高出現在 2022 年的八月 +227268,然後就掉下來,掉到 2023 年一月底到 +165847,之後再慢慢提高。

現在比較願意看對帳單的原因,可能也是因為它變正的了,哈哈,賺錢時還是比較有興趣。不過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對帳單的反應速度比較慢,算是落後指標,反應速度沒有像現金+股票現值或帳面上正負值的數字那麼即時反應出來,至於落後多久就看自己的持股數與交易速度而定,以我的狀況,持股比較多的可能會落後半年、甚至好幾年,持股比較少的可能只落後一、兩個月。當股票全部賣光之後,帳面上正負值應該與對帳單+股息是一樣的,不過偶爾也發現會有誤差(差個一、兩元),感覺對帳單似乎也未必完全正確。

最近一個禮拜台積電漲不少,讓我台積電帳面上正超過一萬,可是今天跌到 551 就掉到一萬以下,就算我這兩天都沒有賣股票,帳面上的數字也會因為股價漲跌而馬上改變。也因為台積電與聯發科跌下來,半導體類股帳面上又落後化學股,哈。不過光電股倒是愈正愈多,目前是正八千多,雖然很少,不過算是我有記錄以來的這幾個月首次變正,而且還慢慢變多,希望持續都是正的,哈。股票種類多的好處是:有漲有跌,常常有漲跌幅夠大、可以處理的股票。我目前有 32 種股票,愈來愈在減少股票種類,實在是有點太多。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我的光電股票變正的了

我的光電股票很多,包括:面板、LED、相機鏡頭等,目前投入的金額還超過26萬,看起來狀況分得算清楚,LED 慘賠,目前大約還負將近七萬,相機鏡頭大約正五萬多、面板大約正兩萬左右,所以今天收盤正3743,投資績效很差,不過前一、兩個月都是負一、兩萬,難得可以變正的,希望未來更多時間留在正的一方。

另外,我的半導體股票正超過三萬九,終於超過化學,我的化學類的股票只有一家永光化學,正37939,之前半導體都輸給化學,半導體有台積電、聯發科、聯詠、聯電、旺宏、華邦、鈺創,其實我早年的半導體股票賠很多,但是沒有詳細記下來,後來半導體的股票就很少,最近才增加台積電、聯發科與聯詠,只是因為股價很高,我都只有買零股,準備長期投資,雖然股數都很少。

其實早年永光的績效也不好,一直到2021年九月永光股價突然漲到25以上,我的永光才賺了三萬六,在那之前六、七年績效也都不好,不過至少沒有套很多。有時操作股票真的需要很有耐心,沒有足夠耐心常常賺不到什麼錢,真是困難。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這禮拜大盤漲好多

通常台股大盤能夠漲很多時,大多因為台積電大漲,聽說台積電的權重占台股超過三成(?),所以台積電的股價會很大地影響台股的大盤指數。今年到昨天為止,台積電應該漲了20%以上了吧,台股漲了16%以上,上個禮拜一,我今年的績效曾經小幅領先過大盤,但也只有那麼一天,那時台積電的收盤價才 495.5,昨天已經到 566 了,最近台積電漲得真是快啊!我自己的持股中,台積電大約只佔 6%,所以當台積電大漲時,我的績效一定會輸給大盤,到昨天我今年的績效落後大盤將近 4%。

不過往好的地方看,我的台積電帳面上終於正五位數了,算是第一次超過五位數,2021年初從 655 開始買,最低買到 2022 年底的 373.5,最多買到 176 股、投入資金 83987、帳面上 -18222,到昨天賣到剩下 115 股、投入資金 53633、帳面上 +11457(這是高估),算是還不錯,賺錢時還是比較開心,就算只是小錢,哈。

最近是開始提高交易的密度,其實我的台積電從 390 就開始賣了,大約都是平均漲 3 元賣 1 股,一直賣到 541 元後,我決定開始提高密度,準備漲 8 元賣 3 股,只是從一月底等到昨天才賣成,而且昨天一下子漲到超過 560,所以我就在 564 賣 4 股、565 再賣 4 股,之後大約 573 準備再賣 4 股,然後準備再提高密度,改成漲 5 元賣 2 股。原則就是股價高的時候賣多一點,這樣績效應該會比較好才對。以後如果又跌下來,大約跌將近 10% 會開始買,或許第一次會跌 4 元再買 1 股,然後再改為跌 3 元買 1 股,或許到 450 以下再增加買股的密度。這是目前的想法,不知真正執行時會差別多少。或許台積電的股價超過 600 之後會改成漲 7 元賣 3 股,漲更高時再改成漲 2 元賣 1 股。最後預計股價超過 700、不到 800 時會賣光。看看是不是真的會漲到那麼高!

我自己持股比例較高的南亞、台塑、友達,在這段時間裡面都只漲一點點,相較於台積電真的是漲太少,所以績效就被大盤無情拋開,之後再繼續努力吧!其實這禮拜還是有創新高,只是才多一千多元,應該可以奉獻三千元,實在太久沒有奉獻了,所以就先奉獻在自己會親自到的教會吧!終究才三千元,還要付手續費就覺得不太划算,這也是我以前比較希望上萬元才奉獻的原因吧!

另外,我最近又賣完達方與至上,這兩檔股票我大約都只賺兩千多元,我的 IC 通路剩下大聯大還沒賣光,大聯大漲到 53 會繼續賣,這些都是打游擊、小賺的股票,就積少成多吧!

現在美國的通膨已經不再是問題了嗎?有些人說打通膨必須打到經濟衰退才會停止,可是現在已經算經濟衰退了嗎?怎麼股市又大漲了呢?真是有點奇怪,費城半導體指數已經超過三千五百點,也漲太快了吧。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我的股票帳戶又創新高了

雖然我都只記每個禮拜五收盤時的現金與股票價值,能夠創新高還是很開心,其實只是超過一百多元,哈,賺點小錢。上次應該是2022年的年初,當時大盤超過一萬八千點。

其實我最近幾個月都站賣方,所以獲利並不高,只有現金比例提高到25%以上,我還是很懷念 2021 手時現金比例超過50%的狀況,看看這次可以漲到哪裡,繼續漲就繼續賣。

我最近賣光了森田與正新,或許它們都會再漲更高,這種狀況我遇到很多次了,最近一次是緯創,至少森田賺得比緯創多一、兩倍,正新與緯創差不多。

2023年5月17日 星期三

今天超過之前奉獻到的金額

我的股票帳戶最後一次奉獻是 2022/2/28,那次其實算是勉強,因為只奉獻 1000 元,表示當時可能只比之前奉獻到的金額多一萬左右,之後就沒有再因為股票賺錢而奉獻,因為最近一年我股票的價值+帳戶現金就掉下來,一直到今天才終於又超過當初奉獻到的金額,以今天收盤價來看,大約超過一萬多。

不過我通常會等超過五萬元以上才奉獻十分之一,終究股價隨時在變化,不必急著那麼快奉獻,只是能夠超過當初奉獻到的金額也不容易,算是一年來的最大值了。

我的帳戶+現金離之前的最大值還有一萬多,希望儘早創新高,超過我可以再奉獻的金額,真的已經太久沒有奉獻了。

通常是等月底或者還沒到月底就超過十萬,所以等五月底再來看看是否可以奉獻。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股息二-抵所得稅

最近在報所得稅,才發現我今年只需要繳三千多的所得稅,一時以為我是不是操作錯誤了,怎麼比以前少那麼多,後來才發現,其實我今年的所得稅是 24715,是因為股利可抵稅額有 21684,所以今年才只需要繳 3031。

後來就登記了最近所得稅資料還在的部份,發現我家平均所得稅是 22694,而股息可以平均抵掉 9455,所以股息抵稅的效果還是很不錯,超過 40%。這兩年我家的股息比較高,似乎也因此可以扣抵的所得稅也比較高。去年我家的股息應該有二十幾萬,所以可以抵稅金額第一次超過兩萬元。

不過今年的股息應該會少一些,因為原本一些給比較多股息的股票似乎都變少了。我太太的股息比我高,她買比較多金融股,我之前買股票都不太管股息,雖然後來有買過一些高股息的股票,但是終究都沒有將股息收入當做是股票的主要收入,或許以後買股票時可以多考慮股息的部份。

我有記錄的資料中,我的股票中股息有領超過一萬元的只有:南亞、台塑、億光、友達、技嘉、華晶科。或許今年協益的累積股息也有機會超過一萬元。看看未來能不能領更多股息。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我的友達操作過程

我從2008年5月22買第一張友達,價格是 57.4,從此就沒有賣完過友達,到2011年1月10日買到4張,從此沒有低於四張過,2022/1/21買到五張,到2023/3/6才又低於五張。友達曾經有很多年都是我套最嚴重的一檔股票,從2008/5/22開始到現在平均投入大約是 239000,最高的時候是 261331,有不少的時候都投入超過三十萬。2002年九月之後終於都低於十萬,2023年二月才開始低於九萬,未來如果跌下來,可能會買多一些,目前預計每跌 0.5 買一筆(不超過2339元),不過目前只買第一筆(17.25),看看會不會再投入超過十萬。

其實我早年都覺得:如果可以操作到剩下十張、投入不超過二十萬就很好了。因為那時候都投入三十萬左右,平均一張的成本也都超過20元,我的平均成本一直到 2019/5/16 才低於 20 元,可是那時候買到 15 張。還好 2020 年跌到 6 元之後,就持續漲上來,漲到 34 以上,那時候賣到不到六張,平均成本還保持在 17 左右,所以算是於達到之前覺得很難達到的目前。雖然後來有點後悔,34 以上時應該全賣光的,可是股票就是這樣,漲的時候都以為會漲更高,跌的時候也以為會跌到更低,所以能夠將成本快速降下來也算是好事。能夠降低套牢的資金也感恩,終究資金壓力會小很多,雖然沒有賺什麼錢,因為目前的股價與我的成本差不多,就當做是賺到一次套牢十幾年的經驗,哈。

最後想列出之後的目標,目前想到的是:股票不超過五張、平均一張不到一萬元。目前看來離目標還很遠,看看幾年內可以達到。如果股價跌到個位數,或許平均成本可以很快掉下來,但是張數卻會提到很多,通常是需要大跌與大漲輪流發生,才比較有機會達到。當然如果只有大漲也是好事,因為下次再大漲有可能會賣光,也算達到目標。股票要賺錢的必要條件是「股價要能夠漲」,只會跌的股票是無法賺到錢的。

其實原本寫友達是想到其間很絕望的心情,因為有好幾年帳面上負18萬以上,套牢資金超過30萬,其實那幾年類似狀況的股票有好幾檔,還好 2017 年之後這種狀況改善很多,有不少股票解套、小賺,友達一直到2021年才解套,但這種絕望的狀況出現的時間比較短,現在的狀況也好了很多。所以現在寫起來就少了很多沉重的感覺,實際上 2019 年以前幾乎都是非常沉重的。

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買太太賠錢(套牢)的股票

我在操作股票的過程中有幾次是買我太太賠錢賠(套牢)很多的股票,當時的想法是:反正這種時候就是這些股票的價格比我太太當初買的價格低很多,所以我這時候買的風險已經比我太太當初買的價格低很多,希望可以幫她賺一些回來。

看起來概念好像沒錯,只是效果未必都很好,終究價格掉下來總是有很多原因,曾經有常買股票的學長提到:如果下跌的原因是核心業務的話,就趕快跑;如果是其他原因就努力低接。後來我覺得這好像有道理,像我哥也說過:好公司也會遇到倒霉事,這時候的下跌都是短期的,可以勇敢低接。只是我自己常常無法分清楚下跌的原因,因此有時我投入後,價格會繼續跌,不過也有不少慢慢操作還是能夠小賺一些。

我2010年買華豐就是因為太太買14元左右,後來跌到12以下,可是我買了之後華豐持續下跌到個位數,最低在2012年四月跌到六元以下,我買過最低是 5.65 元,最多買到五張,結果就是我自己跟著套牢,還好後來有上漲一些,只是我沒有等到真正大漲才賣,最後在 2013 年四月就賣光,最後賣出的價格是 8.48,總共賺了 4529 元,只是看起來績效實在蠻爛了。基本上華豐還是算低買高賣成功的例子,雖然賣的價格都沒有一開始買的價格高,但是最後仍然小賺一點點。那之後就沒有再操作過華豐,我哥說的,操作經驗不好的股票就不要再碰,找些操作得比較開心的股票,當然,我想賺多一些會比較開心的,哈。

另一檔操作比較成功的是宏碁,我2013年開始買,當時股價跌破20,我太太原本在操作時大多是六、七十元,可是後來就跌下來,她有一張一直套到二十幾才賣,所以應該賠了好幾萬。我買的時候價格算低,只是後來仍然跌到更低,我買到最低的價格是 2015 年底的12.85,當時買到第三張,可能因為在這之前一些股票都套牢得比較嚴重,因此當時宏碁買得比較慢,最多也就只有三張,所以操作績效比較好,在2020年賣光時賺了兩萬八千多,之後就只操作零股,目前帳面上總共賺三萬五左右。

最近還有一檔是森田,我太太之前操作得不錯,只是一、兩年前股價掉下來,我大約等掉到 32 才開始買(2021年九月),原本是想買零股,可是森田的零股交易量很低,一直都買不到,就買了一張,然後慢慢賣零股。後來慢慢發現森田幾乎沒有漲超過36元,所以就想下次漲超過35時要開始賣多一點。結果今天盤中就超過36,我就努力賣到剩下125股,帳面上正六千多,還算不錯。

這些股票都只是小賺,算是稍微幫我太太補一些回來,只是這種選股法有點太根據別人的操作,好壞還是很難說,而且需要很有耐性。

有沒有想幫太太補回賠的部份卻一起大賠呢?我有點忘了,最近十幾年有仔細記帳,看起來應該是沒有。或許只是故意將失敗的操作忘掉而已,哈,免得太難過。

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我賺錢的股票

我目前比較詳細記錄股票操作十幾年,記錄到總共操作了將近六十種股票,賠錢的大約不到十種,看起來賺錢的還不少,只是真正賺比較多的股票並不多,帳面上賺超過一萬元的股票大約只有十幾種,所謂帳面上是指:用目前的價格將股票全部賣光,能夠賺超過一萬元的股票。

我曾經認為操作一種股票很多年後,應該至少要賺一張比較好,可是我實際上賺超過一張股票的也很少,比較穩定賺超過一張的大約只有南亞、永光、宏碁這三檔,南亞賺比較多,因為南亞操作最久,以目前記到的部分看起來,大約賺了二十幾萬,大部份都是因為股息,南亞目前一張股票約七萬多,所以看來還不錯。永光目前賺三萬九左右,一張股票約二萬出頭,所以也算穩定賺超過一張。宏碁目前帳面上賺三萬四千多,一張股票不到三萬,所以也算超過一張。

以今天的股價來看,華晶科也賺超過一張,華晶科賺將近三萬七千,今天一張華晶科不到三萬三,所以也賺超過一張。只是因為華晶科目前只有260股,如果股價漲到超過 38 時就會不到一張,所以沒有很穩定賺超過一張。

賺不到一張的股票中,賺比較多的是技嘉,賺四萬多,好像一半以上都是股息,2020年以前技嘉的股價好像不常超過五十元,曾經賺超過一張,可惜當時沒有努力多買幾張技嘉,不然現在就賺多了,哈。

其他賺超過一萬的還有:台塑、仲琦、佳世達、仁寶、神達、四維航、元太、中光電、協益與國泰金。協益是這幾天漲很多才超過一萬,國泰金勉強超過一萬,隨時可能掉下來。對了,理論上還有晶電,只是我後來將富采與晶電當做同一檔股票來記,晶電賺一萬八千多,但是目前富采賠了一萬多,所以就變成不到一萬。

最近賺到五位數的股票有慢慢變多,算是好事。

帳面上賠到五位數的只有兩檔:新世紀與億光,兩個都是 LED 的股票,所以我常說:我操作績效最爛的就是 LED,沒有之一。新世紀已經下市,而且聽說公司也解散了,沒有機會回本;億光還在努力中,目前負兩萬多。

我最近都有三十多檔股票

常看 ptt 的股票板,裡面一些看起來很有經驗的帳號都會說,真正投資股票時,持股不應該超過五檔,這樣才有心力可以好好投資,因為要謹慎選擇要投資的股票、要研究合適的價位、買賣的時機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不可能有那麼多心力研究那麼多股票的。其實我覺得他們說的還蠻有道理的,所以我常覺得自己只是在玩家家酒而已,哈。實際上我也沒有對自己買的股票做太多研究,所以感覺沒有什麼關係。

我目前有36檔股票,最近最多的時候或許接近40檔,不過從沒有超過40檔過。前幾年可能都只有二十幾檔股票,最近變多了,因為多買了一些高價的半導體(像台積電、聯發科、聯詠等)、電子通路(像順發、至上、大聯大),然後舊的股票卻沒有賣光很多,所以持有的種類就愈來愈多種。

買很多種股票的好處是:有時就算大部份股票都是下跌的,但是會有少數一、兩種股票的價格漲到自己想賣的價位,還是可以賣一些股票,我常覺得我的股票操作是需要有流動性才比較能賺點小錢,沒有買賣就只能靠股息來賺了,感覺有點太慢(哈、股息不夠多)。像昨天大盤跌不少,我大部份的股票也跟著跌,不過協益與正新還上漲,所以還是賣一點點。

有些股票其實自己操作得有點累,所以就想賣快一點,就算賣光也沒關係,最近感覺比較累的股票有:正新、台灣高鐵與友達。這些股票漲的時候就會想要賣快一點,不過高鐵與友達漲得不夠多,所以短期內大約還賣不完,正新這一陣子漲不少,有準備在 40 元以前賣光,總共賺七千多元吧!反正就都賺點小錢。

實際上我有超過一張的股票只有八種,其餘都不到一張,所以實際上我會擁有這麼多種股票的主要原因是盤中零股交易的緣故,哈,所以愈來愈像玩家家酒。

我是有些股票有點想賣光,只是因為價格還不夠高(韭菜就是不想停損),所以就慢慢等吧!希望未來持股的種類可以稍微降低一些。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整理常用的 latex 指令

我常用的這些 latex 命令原本放某個 blogger,後來不知什麼緣故被停掉,之後放到 Xuite,然後最近 Xuite 的部落格也要停了,只好再放到還可以使用的 blogger 來。


在 enumerate 裡面改變編號的方法
\begin{enumerate}
\setcounter{enumi}{16}
\item Pancyclic and Panconnected Property
\end{enumerate}

這學期用 latex 用得比較多,常會遇到一些不太熟悉、要花時間去查、去試的指令,所以就想將這些指令記下來,免得以後忘了,現在旣然知道 Chrome 可以配合套件顯現 latex 的數學式子,就試者將這些指令寫下來,可以在有裝 TeX The World for Chromium 套件的 Chrome 瀏覽器上看出效果,沒裝的看到原始碼寫法,嗯、不錯。

加入 .eps 檔的圖的方法
 
\input epsf       %load the epsf library 在之前需要加這一行。
\usepackage{epsfig}  %昨天發現有朋友是加這一行,上面那一行不必加、加在這行後面反而有錯,加在這一行前面沒有問題,但是可能根本不必加了。
 
\begin{figure}
\begin{center}
\leavevmode\hbox{ \epsfxsize = 5cm \epsffile{檔名.eps}}
\end{center}
\end{figure}

將 .pdf 或者 .jpg 檔的圖匯入的方法。
\begin{figure}
\begin{center}
\includegraphics[width = 50mm]{檔名.jpg} %也可以放 .pdf 檔。
\end{center}
\end{figure}

\newtheorem{thm}{Theorem}[section]
\newtheorem{lem}[thm]{Lemma}
\newtheorem{cor}[thm]{Corollary}
這樣可以讓 theorem, lemma, corollary 的編號連續、而且加上 section 的編號。

beamer 的 transduration 好像是設定一個 frame 顯現多久,例如:
\transduration{20}
這樣似乎是顯現 20 秒,來試看看好了。結果不是,不知這個命念是做什麼的。

 另外,倒是可以在 Adobe Reader 裡面設定全螢幕時,每 20 秒就換頁,在「編輯」、「偏好設定」、「全螢幕」裡面設定前進間隔的秒數。只是這樣就無法每一頁設定不同的顯現時間。

要將 \cite 到的參考資料的編號壓縮,可以用的套件有

\usepackage{cite}   %它的效果類似為[8]-[14]

另一種套件是
\usepackage[numbers, sort&compress]{natbib} %它的效果為[8-14]

以前的寫法是 \usepackage[sort&compress]{natbib} %不過在 NCS 提供的 .tex 檔裡面失效,用 \usepackage[numbers, sort&compress]{natbib} 就成功。


今天(20110801)看到有人提到:在 Texmaker 裡面,將很多行 mark 成註解的指令是 ctrl-T、將 mark 的那些行最開頭的 % 刪掉是 ctrl-U。在 Texworks 是 ctrl-shift-] 與 ctrl-shift-[。

重設 lemma 編號的式子如下:
\setcounter{lem}{10}
之後的
\begin{lem}

這個 lemma 的編號是 11 吧!
\end{lem}



[;{n \choose r};]

[;\nmid \not\equiv, \aleph;]


[;\bigcup\limits^n_{i=1}, \bigcup\nolimits^n_{i=1}, \sum\limits^n_{i=1}, \sum\nolimits^n_{i=1};]

[;
\begin{cases}
\frac{ar^{n+1}-a}{r-1} & \mbox{if } r \neq 1 \\
(n+1)a & \mbox{if } r = 1
\end{cases}
;]

矩陣表示為(奇怪,這個套件無法轉這個指令)
[;
M_R = \left[
\begin{array}{cc}
0 & 0 \\
1 & 0 \\
1 & 1
\end{array}
\right]
;]




[; \sqrt{1+ \sqrt{2 + \sqrt{3 + \cdots + \sqrt{n}};]

latex 的字型大小設定

  1. \tiny
  2. \scriptsize
  3. \footnotesize
  4. \small
  5. \normalsize
  6. \large
  7. \Large
  8. \LARGE
  9. \huge
  10. \Huge
表格置中的寫法,下面是一個例子

\begin{center}
\begin{tabular}{ |l | c | r | }
\hline
1 & 2 & 3 \\ \hline
4 & 5 & 6 \\ \hline
7 & 8 & 9 \\
\hline
\end{tabular}
\end{center}

在 Introduction 的第一頁加個
\setcounter{page}{1}
在 Introduction 的做後一頁加個
\label{IntroLast}
然後在 Introduction 每一頁的標題右邊加上
\insertpagenumber/\pageref{IntroLast}
就會出現 Introduction 的第幾頁/共幾頁的資訊。
 整個簡報的頁數的總頁數的部份用
\insertframenumber{} / \inserttotalframenumber
可參考
http://www.csie.dyu.edu.tw/~spring/Temp/20110818.tex
這個檔案的第 3 頁到第 6 頁的寫法。

這個是 beamer 的介紹,值得參考。
http://yenlung.math.nccu.edu.tw/~site/drupal-5.1/idisk/latex2011_04.pdf

這個可以一步一步顯現,只是實際上會增加好幾頁的 pdf 檔。
\begin{itemize}[<+->]
\item 第一項
\item 第二項
\item 第三項
\end{itemize}

下面是分欄的做法,這個做法簡單很多,很好。
\begin{columns}
\begin{column}{5cm} % 一個5cm 的欄
這是欄一。
\end{column}
\begin{column}{5cm} % 另一個5cm 的欄
這是欄二。
\end{column}
\end{columns}
結果如下:
這是欄一。這是欄二。

下面是一張一張出現影像檔的做法,其他的做法我都還沒有測試成功。中間<1->、<2->、... 是第幾個動作,實際上是産生幾張 pdf 頁面的意思。
\begin{frame}
\frametitle{A Simple Example}
\includegraphics[scale=0.03]<1->{foobar-0.jpg}\hspace{1mm}
\includegraphics[scale=0.03]<2->{foobar-1.jpg}\hspace{1mm}
\includegraphics[scale=0.03]<3->{foobar-2.jpg}\hspace{1mm}
\includegraphics[scale=0.03]<4->{foobar-3.jpg}\hspace{1mm}
\includegraphics[scale=0.03]<5->{foobar-4.jpg}
\end{frame}

我發現 latex 的 * -放在數學模式裡面與文字模式裡面的顯現方式差別比較大,而 / + = > < 就沒差。

下面好像可以做 subfigure,不過我還沒有試過,有空、有需要時再來試看看。
\usepackage{subfigure}
\begin{figure}[ht]
\begin{center}
\mbox{
\subfigure[]{\includegraphics[height= 4.4cm]{1a}}
\subfigure[]{\includegraphics[height= 4.4cm]{1b}}
\subfigure[]{\includegraphics[height= 4.4cm]{2b}} }
\end{center}
\end{figure}



下面不是用套件産生的,而是這個網站即時轉成影像的結果,真是厲害。




畫圖時有時會用到的符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⑭ ⑮ ⑯ ⑰ ⑱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台灣的證交稅

台灣證交稅的稅率很單純,就是千分之三,也就是賣出的股票金額 1000 元時,要繳 3 元的證交稅。只是實際操作時也會發現,證交稅完全是無條件捨去法,也就是賣出金額不超過 333 元時,就完全不用繳證交稅。

這種規定很單純,只是我自己一直沒有注意到,會注意到是因為在做盤中零股交易時的一些狀況,舉例來說,我想要買一檔每股 30 元的股票,我可能一次買 77 股,然後就發現賣的人是一次賣 11 股、連續賣我七次,這種情況總是很突出,所以會在想:賣的人為何要這樣賣呢?其實對我們一般交易的人來說,這樣賣好像沒有什麼好處,終究賣不到 333 元時,雖然不必繳證交稅,但是仍然要繳 1 元的手續費,其實當賣出的金額不超過 2333 元時,平均最好大約就是 333.3 元要繳 1 元的外部成本,所謂的外部成本就是手續費+證交稅的部份。只是既然如此,我們是未必需要每次賣到 2333 元的,我們可以選擇賣 333、666、999、1333、1666、1999 與 2333 這幾個價位,平均外部成本都是比較低的。至於選擇的理由可以是:比較低的外部成本(看哪個數字可以最靠近),也可以是分批賣出的緣故。後來我大約就剔除 333 與 2333 這兩個數字的選擇,不選 333 的原因是「我不想對券商那麼好」,為何要將我所要付出的外部成本全部給券商呢?不選 2333 的理由是風險比較大,因為有時真正賣出的價格會我們掛的價格更高,超過 2333 之後要多付出 1 元的證交稅,如果又到 2340 以上又得多付 1 元的手續費,有時會為了這個風險的理由,所掛的股數會想要自動降低、讓成交金額離 2333 遠一點,可是未必每次成交價格都會超過所掛的價格,就覺得不太划算,所以後來就盡量不掛 2333 這個價格,就選其他五個價格,而且讓成交金額盡量接近,就算超過也都只會多付出 1 元證交稅。

前面所說有人掛賣 30 元的股票時、每次掛 11 股的原因是什麼呢?我猜的是:那可能是券商或營業員本人掛的,因為對他們來說,手續費最後或許絕大部份都流入自己的口袋裡面,所以他們就盡量不繳證交稅、只繳手續費。當然,如果你的手續費折扣很多的話,或許也可以如此考慮,但是像我這種手續費就是六折的人來說,就盡量不想每次賣不到 333 元,我覺得我賣 666 元對券商已經夠好了。

所以我現在買的時候,通常每次不超過 2339,賣的時候就看狀況,因此手續費降得不多,或許平均證交稅也會慢慢降下來吧。只是證交稅下降的速度與自己賣出的比例關係比較大,如果我今年買的比例較高,那平均證交稅就會低很多。我 2021 年平均交易 670元 繳 1 元證交稅、2022 年是平均交易 1244 元繳 1 元證交稅,2022 年買的比例高很多。我目前有記到的交易中平均是 698 元繳交 1 元的證交稅。對了,如果買賣 ETF 的話,證交稅應該只要繳千分之一,所以買賣 ETF 比例高的朋友,證交稅會降更多。

我覺得目前盤中零股的手續費最低 1 元的方式很適合我這種資金很少的人,希望這種做法可以持續下去。當然,我知道其實不是每個券商都這麼做,有些券商仍然是每筆交易最少收 20 元手續費的,大家就選擇適合自己的券商吧!


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盤中零股交易的手續費

 很多人似乎還停留在零股交易的手續費高很多的印象,這個印象主要應該來自於盤後零股交易,台灣的手續費的規定如下:「證券商營業處所受託買賣股票,向委託人收取手續費之費率,按成交金額千分之 1.425  計收,依上述費率計算手續費未滿新台幣 20 元者,按 20 元計收。」,如果你是打電話請交易員幫你下單,就是按這個規定來收手續費。照這個規定,你交易時金額不超過 14035 元時,手續費都是 20 元,之後大約增加 701 左右手續費就多 1 元。

不過現在大家都是自己透過網路、用電腦或手機下單,電子下單的手續費都會打折,由網路上的資料看來,折扣範圍大約介於 2~6折,理論上交易量愈高、券商會願意給你愈高的折扣。我想,如果你跟券商的關係很好、是自己人,或許券商也會願意給你比較高的折扣吧!只是我自己是奈米戶,一年的交易金額可能不到兩百萬元,跟券商又沒有特別關係,所以我的手續費就是最基本的六折,千分之 1.425 打六折變成萬分之 8.55,也就是交易金額不超過 23391 時手續費都是 20 元。所以我早年常常買賣一張股價不到 10 元的股票時,相對來說手續費就都很高。如果買賣盤後零股,可能交易金額也不高,手續費算起來也是很貴。

只是盤中零股的部份有些不同,就是很多券商好像都自動去掉「依上述費率計算手續費未滿新台幣 20 元者,按 20 元計收。」這個規定,手續費最低改為 1 元,不滿 1 元者就以 1 元計。只是實際交易時發現,手續費不滿 2 元也都以 1 元計,所以這時候就變成交易金額不超過 2339 時手續費都是 1 元,這就接近手續費打三折的結果,對我們這種奈米戶來說,是不會有券商給我們打到三折的,不過因為盤中零股手續費算法的關係,可以自己打到接近三折,哈。照這樣算,打六折的電子交易應該平均交易金額 1170 左右需要花 1 元手續費。我早年平均 774元就要花 1 元手續費,那時真的很高、都沒在算。2021 年時變成 1963 元才需要 1 元手續費,只是 2022 年又降為 1442 元左右需要 1 元的手續費,降低的原因是賣的時候一次賣比較小的金額,這個原因與證交稅有關。


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

散戶一枚

 我以前比較積極操作股票時,犯了很多散戶常犯的錯誤(哈、感覺好像渣男的用詞),就是會攤平、不停損,愈跌愈買,然後解套之後就很想趕快賣掉,害怕萬一又跌下來怎麼辦!賣了之後,常常又持續創新高,就會蠻後悔的,覺得自己都抱不住會賺錢的股票。然後留下來的股票都是套牢嚴重的股票,所以手上就一堆爛股。

其實我到現在的操作仍然與從前類似,只是稍微做了一點點的調整。我仍然是低買高賣,只是盡量選擇我認為比較好的股票來操作。早年沒有花太多心思選擇股票,後來發現買賣股票能否賺錢大約90%的原因決定於你所選擇的股票,所以後來就比較注意自己要操作哪些股票。因為我仍然喜歡攤平、仍然容易套牢,因此有幾年就會特別選擇低價股來操作,因為這樣可以多買幾次,不會因為攤平很快就沒錢。但是選擇低價股卻也會面臨下市的危機,終究一檔股票之所以價格很低應該都有一些原因,某些原因可能會讓它的淨值變負的,那就有下市的危機,我買過的股票中下市的有:大眾電腦、綠能、華映、新世紀。綠能與華映都是大同集團,後來我就聽到我哥說:要選擇願意與股東分享利潤的公司,大同團集體的股票最好不要碰。幸運的是這兩檔股票我還沒有賠。但是大眾與新世紀就賠不少,大眾沒有仔細記錄,應該也是好幾萬,新世紀就賠了六萬多。

從盤中零股開始之後,對我來說,我就不必再選低價股,因為可以操作盤中零股,因為每次買賣股票的金額可以不必太多,所以就算大立光股價兩千元左右,我可以一次買賣一股,台積電股價五百左右,我可以買4股,聯發科股價七百左右,我可以一次買賣3股,這種資金量對我來說負擔就比較小,套牢的程度也比較小,因此我操作的股票就多了一些高價股,通常也會降低下市的風險。當然,下跌的風險還是很大,仍然需要盡量做到低買高賣。

至於解套之後就想賣掉的部份,現在還是一樣,不過就是盡量不要賣太快,注意目前持股數當初買的時候的價格必須比現在賣的價格更低(最好低10%以上),這樣就算對帳單是負的,也不必太擔心愈賣賠愈多,因為知道平均成本仍然在降低。最近比較成功的操作算是聯詠,最後到 463 才賣光,操作剛好滿一年,雖然只賺六千多,不過已經算不錯了,終究最多的時候也只投入 22348 元,績效還不錯。不過還是有失敗的,像緯創,32就賣光,然後就漲到 45 左右,原因是我對緯創的績效不太滿意就有點想要快點賣光,然後等我很快賣光時就狂飆,哈,真是沒辦法。

反正我就是告訴自己賺點小錢就好,只要傾家盪産的機率很小就比較安心。

對了,我最近又用比較快的速度在賣正新、台灣高鐵與友達,或許大家也可以注意看看,這三檔股票會不會在我賣光之後狂飆呢?哈!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我操作股票的歷史

我應該在 1996 年左右開始操作股票,其實確實的年份我記不太清楚,只知道是 1998 年之前,當時是我二哥用我們家人的名字去抽股票,我抽到一張大眾電腦,我哥問我要不要去繳錢,記得那時是 25000 元,後來決定繳了,很快大眾電腦漲到將近一百元吧,可是我沒有賣掉,然後就跌很深,幾年之後還下市了,所以我的第一張股票就成為壁紙,其實後來大眾跌很低時還有買更多,所以損失應該不只 25000,只是當時沒有仔細記帳,所以不確定到底賠多少。

我 1998 年結婚,結婚後主要都是我太太在操作,她當時主要買台塑與南亞,其實也有買台積電,但是沒多久就賣掉了。或許台塑與南亞算是到如今賺最多的股票,只是到底賺多少也沒有仔細記,終究早年都沒有好好記帳。我後來是從 2009 年才開始仔細將每一筆交易都記下來。那之後到今天記的部份來看,南亞應該有賺二十萬以上,因為買比較多張,每年配的股息不少,台塑就比較不確定。

不過早年買的很多科技股中有不少賠錢的,像前面說的大眾電腦,後來買聯電、旺宏、鴻友,好像也都賠錢,但是仍然不知到底賠多少,我猜應該超過十萬吧!

2009 年後有仔細記的部份,大約就是 LED 賠最多,當年都是媒體說什麼行業熱門,我就跟著買,結果常常套得很慘。當時也有買 DRAM、LCD、航運,其實都套很久,還好這幾個最後大多解套了,就是 LED 目前大約還負十萬左右。

我自己有仔細記帳的這十幾年中,績效最好的大約就是 2021 年,增加三十幾萬,其實 2010, 2013, 2017, 2020 也增加二十幾萬,只是前面幾年很不穩定,2011 年負三十幾萬,2015 年也負二十幾萬,實際上 2016 年之後雖然有兩年是負的,但是正的量大很多。特別 2021 年是對帳單、帳戶現值、帳面賺賠三項都增加三十幾萬。

2020 年十月之後台灣開始可以做盤中零股的交易,那之後我應該 98% 以上的交易都是零股交易,我覺得這種交易方式應該比較適合我這種資金很少的奈米戶來操作,雖然 2022 年仍然減少了十幾萬,不過整體而言還是不錯。我目前帳戶的現金+持股的現值大約只比我曾經的最大值少 2.5%,不過其實我都只記每週五收盤的值。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國安基金要退場了

 2022年七月中國安基金突然決定要進場護盤,當時應該有很多人覺得不理解,台股大盤還有一萬四千多點,為何在護盤呢?之後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國大動作軍演,或許政府在七月時已經預期會有這些動盪,所以決定開始讓國安基金進場。

不過 2022 年大盤最低是發生在十月底,跌破萬三,所以國安基金進場沒有一路將大盤的點數拉高,而是拉高一小段後,又因為美國通膨問題嚴重而下跌還好十一月開始慢慢上漲,到現在決定退場,台股大盤點數比去年進場時多了一千多點,國安基金應該也可以順利退場。

我倒是很感謝國安基金這次的進場,對我幫助很大。

台灣從 2020 年 10 月底開始可以做盤中零股交易,那之後我九成以上的交易金額都是用盤中零股交易,也大約是那時候開始,我帳戶的現金比變得比較高,因為台股大盤突破30前年的高點,一路往上衝,我自己又是低買高賣的操作,所以我的帳戶現金就突然變多。就算 2021 年 5 月曾經一個禮拜跌了 8.43%、我買了十萬以上的股票,不過現金比例仍然很高。現金比例高對我的操作還蠻重要的,就是我哥哥說的:要保持隨時有現金可以低買,當股價低的時候不會沒有錢可以買,這樣操作績效才會比較好。我的現金比例一直到 2022 年年初都很高,2022 年年初因為我家買了一間舊房子,所以我就將一些現金轉出來付頭期款,然後我的現金比例就從 50% 以上降到 20% 出頭,實際上現金是降更多,因為連母數一起降,所以比例看起來沒有降很多。然後我好像沒有意識到我的現金已經不再像之前一年多那麼多了,我仍然與之前一樣的操作,股票跌下來就勇敢地買,結果到 2022 年五月跌破萬六時,我的現金就不夠了,我五月補了四萬元,到七月初跌破萬五我又補了八萬元。就在我又快沒現金時,國安基金進場了,將不少股票拉高了一些,到八月中漲了將近一千點,我這段時間就比較有意識到自己現金不足的狀況,因此就提早賣了一些股票,這段時間也收到一些股息,因此現金比例拉高了一些,有到 13% 以上,也因此後來到十月底大盤跌破萬三時,我雖然現金比例降到不到1%,但是後來就沒有再補錢。十一月開始,我的現金比例持續提高,到這幾天現在比例到 21% 以上。現在國安基金退場我也不會擔心,就算股市下跌,我也有一些現金可以面對了。

這次國安基金從 2020/7/13 宣佈進場,我有記到 2022/7/15 大盤收盤是 14550.62,而昨天國安基金宣佈退場,今天大盤是 15929.43,大盤大約上漲 1379 點、9.48%,我自己的帳戶從 117 萬增加到 137 萬,大約增加 20 萬左右,不過因為不是同一個時期或許沒有很準,因為七月份時,可能有不少股票已經除息、但是股息還沒進帳戶,所以七月份時帳戶的總和會比實際少一些。無論如何,還是感謝國安基金幫忙護盤,希望我自己在國安基金退場後可以操作得更好。

部落格時代已經結束了

 對我來說,網路時代的開始是從 bbs,原本我覺得 bbs 的時代早就結束了,不過因為 ptt 一直都能夠聚集上百萬網路使用者,所以感覺 bbs 的時代似乎還沒有結束,或者該稱 ptt 的時代還沒有結束。只是最近收到 Xuite 要結束 blog、網路相簿等功能,讓我真的感覺到 blog 的時代結束了。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十年前無名小站關起來的時候,部落格的時代就已經結束了。只是我自己當年就沒有常用無名小站,反而比較常用 Xuite 的部落格,當初也寫了不少工作、信仰方面的文章,只是最近幾年比較少再寫了。這次突然收到 Xuite 要結束,心裡還是有點震憾,看來部落格的時代真的結束了。我現在寫的是 Google 的部落格,如果哪天 Google 也將部落格關掉我也不會太訝異。部落格系統的結束讓我覺得很可惜,終究網路的開放性似乎變小了,因為大家都變成使用社交軟體(像 Facebook、instagram 等),但是這些社交軟體的開放性還是小很多,至少搜尋引擎未必能夠找到社交網站的內容。

雖然未必有需要,不過還是將 Xuite 上的文章與相簿中的照片下載回來,感覺比較安心一點,寫這篇文章或許算是與部落格、網路相簿告別吧!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不再使用 twitter 了

我大約 2010 年申請 twitter 的帳號,還算蠻早的,我曾經想要好好使用 twitter,因為覺得一則只寫 128 個字還蠻好玩的,而且 128 個漢字其實已經可以表達不少意思,比英文的 128 個字元簡單很多。後來我又用工作單位的 email 申請了另一個帳號,想要在工作上好好使用,只是後來還是因為太少朋友與客戶在使用,後來就沒有在用。

最近因為聽說 Musk 收購 twitter,我對 Musk 沒有什麼信心,覺得 twitter 前途堪慮,所以就想再去用一用,而且這次我都發支持台灣獨立的言論,後來發現原本使用的帳號所做的任何動作 twitter 都會發 email 給我太太,感覺不太舒服,所以就換用工作 email 所申請的帳號,只是用到前幾天突然收到 twitter 的通知,說我的帳號違反 twitter 的規定,因為永久設為唯讀,通知中是提到可以申訴,只是說真的,我也累了,一方面也是因為跟隨我的人不多,另一方面也在想,twitter 還能活多久呢?就算 Musk 再有錢也不會想要持續將錢丢入錢坑。其實也有聽到不少更有影響力的帳號也被封鎖,我相信這種管理不透明的事情只會讓使用者更心寒而已,反正原本就覺得 twitter 活不久,發生這種事情只是讓我提早離開而已。接下來我對 twitter 的關注大約就只有:twitter 何時結束營運呢?就看看我有生之年能否等到吧!

2023年3月27日 星期一

您適合投資股票嗎?

 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投資股票,有些人會說:我每次買了股票之後就下跌。然後再加一句:我是不是被針對了呢?哈哈,我是認為想太多,有點被害妄想症的狀況。我認為這是需要注意自己的投資策略,除非您完全無法調整策略,不然這不代表您不適合投資股票。

我聽過比較恰當的衡量標準是:無論大漲或大跌,您是否能夠睡得安穩呢?如果投資股票讓自己無法睡得安穩時,那或許您並不適合投資股票,或者就稍微減碼吧!

對我來說,或許每種股票不要買太多時,比較不會那麼擔心某些股票的漲跌,也可以睡得比較安穩。另外,就是抱持著:只賺小錢,也就是不去幻想靠股票賺大錢,可以慢慢增加就滿足了。這樣也可以比較不會那麼擔心,可以睡得比較安穩。

或許就以可以長久投資的角度來看待,股票總是要有長久的時間才能累積夠多的績效,因此不要以短期投資的角度來看待,比較自己的績效時,也以一、兩年以上的時間來比較,這樣或許會比較安心一些。

這是我的一點點散戶的看法,也歡迎大家一起分享。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最近股票投資的目標

最近幾年我自己投資股票的目標是:每年績效比例贏過大盤!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這個目標很容易達到,只是我的專業顯然還不夠,所以只以大盤為目標。 有人說:一、兩年贏大盤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當投資金額愈來愈高時,還能長年贏大盤,那就接近股神了。 我大約 2009 年開始記錄當時的股票市值+帳戶現金的值,之後我會記錄每年的投資績效比例,以及與 2009 年當時的值來比,前者稱為當年的比例、後者稱為績效。只是後來我將績效的部份取消,原因是失真得太嚴重,為何會失真呢? 我是用試算表來記錄股票,有時我帳戶的現金太少時、我會補現金進去,而當現金很多、而且我覺得不需要留那麼多現金在股票帳戶時,就會將錢領出來,而這些外部現金的進出如何讓原本的績效與比例不至於失真呢?其實我是在計算股票與現金總和時加上一個校正的數字,而那個校正的數字會根據外部進出帳戶的金額而變化。因此理論上,隨時都可以保持新的資料都是正確的,只是這樣一來,早年的資料就會被調整過,正確的部份只剩下「相對」的部份,也就是「現在帳戶總和比以前的帳戶總和多多少」是正確的,但是以前的帳戶的總和金額的值就不是正確的了。其實我也都有記錄當時的現金比例是多少,只是如果我將現金領出很多之後,常常早年的現金比例都會變負的,實際上我當時的現金比例不可能是負的,不然就是違約交割了,會變成負的是因為後來將現金轉出來的緣故。 因為我 2022 年初轉了 80 萬出來,而原本 2009 年時帳戶總和大約不到 100 萬,因此經過調整後 2009 年那時就不到 20 萬,這時候我後來的績效就會變成很多倍,所以失真就變得很嚴重,我也在想,如果之後我再轉一些出來的話,會不會 2009 年的總和變負的呢?那時比出來的績效就完全沒有意義,所以後來就將當年的帳戶總和刪掉,以後就只重視每年的績效就可以。 我 2023 年目前的績效是落後大盤的,原因是 2023 年開始台積電漲了近 19%,大盤漲約 11.5%,我自己的帳戶漲 7.87%,希望今年年底可以贏大盤。 其實我的記錄是對我自己有利的,終究我將股息也都記到自己的帳戶裡面來,而股息發出去後,該股票價值會跌下來、市值會降低、大盤點數也會降低,所以我的記法算是對自己有利,希望以後可以贏多一點,哈。 也因為股息的緣故,我在想,其實與去年同期或前年同期來比應該比較客觀,我目前帳戶總和與去年同期比是 96.29%、與前年比是 116.40%,而大盤與去年同期比是 89.16%、與前年比為 96.66%,所以將時間稍微拉長來看,我的績效還算不錯。然後我又想到與曾經的最高值比,我目前總和與曾經的最高值比是 95.73%、而大盤與曾經的最高值比是 85.64%。 所以目前看來,我一、兩年的績效還不錯,但是短期績效還落後大盤,或許每一季再來檢討一次就可以,繼續努力吧!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關於股息

早年比較常見發股票股息,最近幾年比較常見發現金股息。有賺錢的股票常常會發股息,只是發的比例未必相同,有的發得多有的發得少,有人喜歡高股息的股票,有人認為股息只是左手換右手,實際上買股票的人並沒有賺到,不知您是怎麼看的呢? 因為發了股息之後,股票的參考價會馬上降低,然後大約一個月之後股息才下來,感覺好像有被佔了一些利息的感覺,不過反正現在利息的利率低,所以差別不大。 有前輩告訴我,股息算是買賣股票的人每年比較可以預期的收入,如果你有買一千萬的股票,你買的股票平常大約發股價的 5% 股息的話,可能每年六、七、八月左右可以預期有大約五十萬的股息會入帳,若你有什麼預期的花費,就可以計畫這筆費用。不過我只是舉例,實際上我每年收到的股息都不到十萬,到目前為止,收到股息最多的一年是 2022 年,大約七萬多而己。2021 年很低,只有不到三萬。 我有一陣子很喜歡買高股息的股票,因為每次發股息後,平均成本就會降低,我還蠻在意降低平均成本的,所以喜歡這種股票,只是股價也會跟著降低,所以收到股息不代表賺錢就是了。 我自己的賺錢的股票中,像技嘉、南亞、仁寶的股息都算高,只是原本也覺得協益的股息很高,但是買了之後股價跌不少、股息也跟著降低,所以高股息不代表就能賺錢。另外,像華晶科、永光、宏碁也都有正三萬多,但是這些股息都不高,所以高股息與賺錢是不能畫等號的。而我的億光股息大多不錯,但是目前卻負三萬多,去年跌下來一直回不去。 只能說,大家就找適合自己操作的股票來操作,不要太在意股息的部份。

除了對帳單之外二

上次提到自己可以統計平均成本,其實自己可以計算的數字還不少,以個股來看,可以計算「目前帳面賺賠」,也就是用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來計算「將目前的股票用這個價格賣光時可以賺多少」,這是帳面的賺賠,正常的長期操作來看,帳面賺賠應該是持續愈來愈高才對。當然,這個數字會受股價的影響,股價高時帳面賺賠就高、股價低時賺面賺賠就低,有時甚至會變負的,只是仍然希望長期來看這個數字可以愈來愈高,這才是正常的操作。當然,當股票全賣光時,這個數字應該與對帳單+股息收益相同才對。雖然這個數字不是即時的數字,但至少是有交易的數字,終究股價漲跌若沒有交易的話,就真的只是帳面上好看,有交易的話,無論多少都會影響未來的獲利。 另一個數字我稱為「利率」,其實是將帳面賺賠除以目前的總交易金額所得到的比例,這個數字大約可以反應自己每次賣出股票大約獲利的比例,如果你是 100 元買、110 元賣,這樣獲利比例大約 4.76%,理論上這個比例高一些的話,表示你每次賺比較多時才交易,如果這個比例太低或許可以賣慢一點、等股票提高一些再賣,若比例已經超過 5% 或許就不必太在乎。當然每個人想要的比例不同,就自己決定要漲多少再賣吧!另外,因為我將股息也記錄下來,所以股息發比較多的股票的這個比例就會比較高。 我還會計算「累加總成本」,也就是將目前總投入金額乘以天數得到的總和,這個數字的大小反應的是自己資金被該股套牢的狀況,例如我的華晶科、永光與宏碁目前帳面上都賺三萬多,但是華晶科累加總成本將近三億五千多萬、永光約九千萬、宏碁約六百萬,這反應出以前它們被套牢的程度不同,顯然華晶科被套牢的狀況嚴重很多、宏碁就輕微很多。 這些數字是我自己慢慢發展出來的,當然,我是用試算表的公式做的,每次記好流水帳之後,只要複製就會自動產生。 讓對帳單上的損益只是自己的績效參考數字之一,比較不會那麼在乎對帳單上損益數字的好看與否,因為還有其他數字可以參考。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除了對帳單之外

買賣股票時,除了對帳單之外,還有什麼可以衡量自己的的操作是否能賺錢。實際上將真正收入的錢(賣股票+股息)減掉支出的錢(買賣股票時付出、包含手續費與證交稅)的結果就是自己賺的錢,理論上當股票賣光時,這個錢就是最客觀的,照理說應該與對帳單+股息相同,只是偶爾還是會有差別,自己算的數字應該會更正確,有時對帳單上的數字會差個一、兩元。 早年我只有對帳單可以看,所以如果一檔股票買了之後下跌,就算之後稍微漲回來,但是沒有到一開始買的價格,賣出時對帳單仍然是負的,不喜歡對帳單上的負值時,就會一直不想賣,可是股價未必能漲回原本買的價位,所以就可能一直沒有賣。 後來我除了對帳單之外,還會製造一些數字出來,就像我之前說的,我會將帳戶裡的現金與股票現值的總和算出來,這個值的增加或減少是更即時的股票投資價值變化,這個值愈高就代表我自己的投資績效是正的,就算沒有賣出股票也一樣。 對個股來說,計算目前的平均成本,也就是目前投入的資金/目前的股數,算出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會隨著買賣股票而變化,長期來看,若自己真的低買高賣的話,平均成本總是會愈來愈低的。只是平均成本會因為股數不同而有高低不同,因此一般看兩種數字,一個是目前的平均成本與之前相同股數的平均成本來比是否降低,第二是最近一次的損益兩平時的平均成本是否比前一次損益兩平時的平均成本更低,正常狀況這兩個都應該愈來愈低,若愈來愈高的話,就是自己變成高買低賣,或者是因為減資的緣故。 因為有這些自己統計出來的數字,所以可以不完全依賴對帳單上的損益數字來衡量自己操作的績效。當然,對帳單上的損益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客觀數字,長期來說也很值得參考,特別當股票賣完時就更客觀了。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股票市場的價值

曾經有 ptt 的網友提到,雖然在股市中賺到不少錢,但是似乎覺得股市沒有創造什麼實質的意義與價值,只是金錢遊戲,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只是整體來看,股票市場還是蠻有意義與價值的,終究股市是企業籌資的重要來源之一。我常認為股市是平民百姓拿自己的錢幫助企業賺錢,也讓平民百姓可以有機會分享企業的利潤,當然,投資都是有風險的,要注意自己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險。 資本主義社會中常會認為勞資對立,因為常常立場是相反的,而股票市場其實是讓勞資雙方分享利益的地方,理論上股市健全的話,是有機會可以降低勞資衝突才對。 當然,什麼是對社會的貢獻呢?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商人買賣東西賺錢是否對社會有貢獻呢?銀行是否對社會有貢獻呢?我想這都是多元社會的一環,在合法的範圍內運作,創造自己的利潤還是有它的價值的。

選股還是最重要

買賣股票能否賺錢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你買了什麼股票。買到好的股票,就算是在價格高的時候買,只要將時間拉長,賺錢的機會還是很大,猜猜台積電686買的人幾年可以回本呢?其實我最近一次也是六百多開始買,只是我有做低買高賣的動作,最多買到 176 股,目前還有 123 股,目前成本是 503 左右,如果連前一次賺的一起算的話,平均成本是 476 左右,以目前的股價來看算是回本,只是投資績效不怎麼好。 買到長期來看股價向上的股票,通常就可以放久一點,反正總是會慢慢上漲的。 當然,有人常說買到一千多元的宏達電的話呢?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宏達電就不算好的投資標的,終究最近幾年都在賠錢。 我自己早年第一張友達是57.4,之後一路跌、一路攤平,最多時曾買到二十張,投入三十幾萬。前兩年漲到 34 左右,我大約正十萬,可惜沒有賣光,現在又跌回 18 左右,大約正幾千元而已。還好目前剩下不到 5 張,投入資金剩下八萬多,資金壓力算是比較小一些。只是類似這種跌下去很難再漲回來的股票,要靠操作策略來賺錢就很不容易,如果像之前都幾乎不曾超過 20 元的股價,要回本就更難了。 所以想用投資股票來賺錢,就找長年賺錢(最好是愈賺愈多)的公司股票,然後練習你喜歡的操作策略,看什麼策略比較適合你來操作。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股票賺錢最簡單原則-低買高賣

曾經聽一位牧師說:股票要賺錢很簡單啊!只要賣的價錢比買的價錢更高就可以賺錢了。 哈,當然沒有錯,只是自己操作之後就知道,低買高賣的原則還是很難落實的,什麼價格是高、什麼價格是低呢? 我最近買過 197 的巨大,之後曾經漲到222左右,按照低買高賣的原則是不是該賣了呢?萬一漲到 250 的話,會不會後悔呢?然後這幾天跌到 190 是不是該再買呢?又跌到 180 呢?昨天跌到 170,該繼續買嗎?還有錢嗎? 我都是用攤平的做法來達到低買高賣的效果,也因為想要多攤幾次,所以我很少買高價股,終究自己沒有那麼多錢可以攤平,現在有零股交易就好很多。 曾經有人告訴我:攤平是大忌!可是我發現我賺錢的股票幾乎都是用攤平的方式降低成本、之後賺來的,而且我不喜歡停損、結果砍在阿呆谷那麼感覺。 有人說:股票最多跌 100%、可是漲的話可能漲好幾倍,所以應該設停損、不應該設停利。我覺得有道理,我原本大多是漲 10% 左右就賣掉,後來就賣少一點,反正都是零股交易,賣的量可以少一些,如果後面有繼續漲,可以拉長一點,提高一些獲利。只是有時也會發生高點沒有賣光又跌下來的狀況,所以都是有風險與代價的。 有人說:買股票比較簡單,如何賣股票才是學問。 最有道理的或許是我哥說的:你要隨時保持有現金可以低買、也隨時保持有股票可以高賣。嗯、或許這才比較能落實低買高賣的方式。以前我常常攤平,很快就攤到沒錢,然後股票繼續跌時就沒錢買(或不敢買),股價高的時候買、股價低的時候不敢買,這絕對會讓績效變差的。還是仔細尋找好的股票,然後勇敢地低買高賣吧,只是要衡量自己的現金,到底有能力買多快。 我的操作還是攤平大法,只是與一開始比起來,做一些修正,因為這麼做很容易大賠小賺,我就努力將小賺的部份放大一點點、將大賠的部份縮小一些,也用更多的小賺來超過大賠。只是要避免大賠,最重要的是找好的標的,這就更困難,我目前會買的大多是之前賺得比較開心的股票,賠的股票就暫時不再回顧。只是被套的股票仍然沒有輕易放掉,只是努力減少被套的金額而已。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幾乎都是盤中零股交易

台灣股市從 2020 年的十月才開放盤中零股交易,原本我沒有太注意,後來才發現,我自己的狀況早就應該做零股交易。其實原本都有開放盤後零股交易,只是盤後零股交易都只有在盤後掛一次、成交一次,價格與數量無法彈性調整,盤中零股交易一開始是三分鐘撮合一次,現在改成一分鐘一次,交易次數增加。希望以後所有的交易都改成零股交易,這樣會更好。 我做盤中零股交易的優點有幾個,一、手續費比較低,整張交易的手續費最低是20元,盤中零股交易最低是 1 元,而且不滿 2 元的部份就捨去,台股的手續費是交易金額滿 1170 就收 1 元、滿 2340 元收 2 元,所以正常狀況就是不超過 2339 元的的手續費都算 1 元。二、每次交易金額比較低,因為我的資金少,又常常攤平,以前做整張交易時就感覺買價格太高的股票,攤平的資金壓力很大,所以有一陣子就會刻意買低價股,但是一檔股票價格會低應該有其原因,有可能狀況不好,下市風險就會比較高,我買過的股票中有好幾檔後來下市,像綠能、華映、新世紀,其中我只有新世紀大虧,其餘兩個都在下市場有賣掉。可以做零股交易時,就不必刻意找低價股來操作,高價股可以買少一些,這對資金少的人來說是很大的解放,因此我就有買過台積電、聯詠、聯發科、大立光、台達電、全家等,這些股價都是200元以上,以前完全不敢想,終究一張就要二十萬以上,現在可以兩千多買個幾股、慢慢累積。以前買低價股時手續費其實很高,像買一張6 元的股票時,金額 6000 元、手續費要 20元,等於 300 元就要 1 元的手續費,可是盤中零股卻可以到 2339 元才 1 元的手續費。我看 ptt 上還有不少人的刻板印象是買零股的手續費很高,其實這是以前盤後零股交易造成的印象,因為盤後零股手續費最低也是 20 元的緣故。 由於我自己常常攤平的緣故,也就是股價跌的時候常常會繼續買進,而且我常常買太快,以前整張交易時,常常會買得太多,像以前友達曾買到 20 張、壓了三十幾萬的資金,後來覺得這樣不好,也因為盤中零股可以少量交易,所以就漸漸減少持股,現在友達剩下不到五張、投入資金剩下八萬多,也在損益兩平的附近。而且我以前不單單買太快、也常常賣太快,零股交易可以增加交易次數,通常我還是買太快與賣太快,但是就減少買賣的交易金額,所以至少尾巴可以留長一點,稍微減輕原來的問題。 我是相信自己比較適合操作盤中零股,有時覺得這樣讓自己感覺比較像有錢人,哈,因為可以多交易幾次。又有點像在辦家家酒,因為每次交易金額很低,或許只是玩遊戲的感覺。不過這幾年的績效還算不錯,終於比較有可能贏大盤,早年認真操作時,很少能贏大盤的。

我一直不會停損

其實早年曾經停損過,好像是鴻友,從 20 元跌到 5 元,之後漲回 10 元的時候就覺得應該差不多了,所以想說先賣掉,之後跌下來再買,結果就漲回二十幾元,我知道這不知真的停損,但是我對停損就會有點遲疑,我怎麼知道股票會漲還是會跌呢?如果砍在阿呆卻怎麼辦呢? 所以我現在幾乎都不停損,或許這幾年的運氣還算不錯,因為跌下去的股票大多還可以漲回來。最近幾年只有遇到一檔下市的股票,就是新世紀,總共賠了 66361 元,這是我目前有記錄的股票中最大的一筆虧損,也算是沒有停損的風險。 不停損另外的風險就是會壓很多資金在目前無法賺錢的股票中,我自己的友達和億光就是如此,原本友達壓了三十幾萬、億光壓了二十幾萬,資金壓在目前無法賺錢的股票,就沒有資金去買更賺錢的股票。還好最近有所改善,億光目前壓的資金不到15萬、友達不到九萬,稍微好一點。 反正這幾年還是有些獲利,所以短期內應該還是照原本的操作方式,不會輕易停損的。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買賣股票的獲利計算方式

早年寫過一篇文章,提到我自己買賣股票如何計算獲利的方式,其實奉獻就比較單純,就是獲利的部份奉獻十分之一,所以重要的是獲利的計算方法。我自己的獲利計算方式就是用「帳戶裡的現金+股票現值」的增加量當做獲利,這種算法的好處是:不需要等股票賣出才算獲利,股票上漲時就可以算獲利。壞處當然就是:股票都還沒有賣出也可以算獲利嗎?如果現在算獲利、以後下跌了就變獲利減少甚至虧損,對,就是這麼算,反正奉獻的部份記清楚、不反複奉獻就好。 只是這種方式或許適合我自己,我比較勤於每天自己記錄交易狀況、每週記錄自己的股票現值,對比較沒有那麼多時間記錄的人來說,或許比較適合用「對帳單+股息」的方式來計算獲利,這種做法就是在賣出時看對帳單是賺多少錢,再加上每年的股息,大約就是自己的獲利。就只要在賣出與拿到股息時計算獲利就好。對交易頻率低的人來說或許比較適合。 理論上這兩種方式在股票賣光時,它們的值應該是相同的。只是偶爾會有一點點的誤差,以我的經驗來看,似乎前一種正確性比較高,只是差別不大。 每個人有自己適合的計算方式,大家就自行選擇吧!我是喜歡前一種,所以字裡行間若貶低了第二種就請見諒。